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坐镇中国新歌声2时,为何他选的歌总能成为“爆款”?

如果你看过2015年的中国新歌声第二季,一定会记得那个转椅上的身影——梳着标志性的背头,戴着黑框眼镜,话不多,但每次开口点评都像在上一堂“音乐公开课”。没错,就是刘欢。当时很多人觉得,以他在华语乐坛的地位来当综艺导师,更像是个“豪华配置”,直到他开始为学员选歌,大家才明白:所谓“大神”,从来不是来凑热闹的,他手里的每一首歌,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音乐标本”。

刘欢的“选歌经”:从不追流行,只抓“魂”

当年节目里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盲选阶段,学员扎西平措唱了一首阿妈,唱到高音时有点飘,刘欢没急着转椅子,反而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唱这首歌的时候,脑子里能看见阿妈的样子吗?”后来扎西晋级后,刘欢帮他改编的版本,完全没碰原曲的旋律套路,反而加入了藏族民歌的诵经调,把原本叙事性的歌,改成了“写给母亲的史诗”。那期播出后,阿妈在音乐平台的搜索量直接翻了20倍,评论区有人说:“以前只觉得这首歌好听,现在懂了——刘欢把‘思念’挖出来了。”

中国新歌声2刘欢的歌

这就是刘欢选歌最“毒”的地方:他从不看这首歌火不火,流行了多久,只抓一个字——“魂”。学员李琦来的时候唱了一首滚滚红尘,刘欢听完没转椅,只是说:“你声音厚,但这首歌的‘烟火气’不够。我给你换个方向。”后来他给李琦选了别来掺和,这首歌当时已经发行两年,不算新歌,但刘欢偏要选——他觉得李琦那有点“糙”的音色,正适合唱这种“带刺”的都市感。结果呢?李琦那版别来掺和成了节目里传唱度最高的改编之一,连原唱杨宗纬都转发说:“刘老师比我懂这首歌的‘江湖气’。”

他不是“选歌机器”,是“量身定制”的魔法师

那时候节目组的人私下说,刘欢选歌像“谈恋爱”:得先和学员聊三天三夜,从家庭背景聊到音乐梦想,甚至要知道他们谈恋爱时听什么歌。学员刘文天是个技术流的摇滚歌手,音域宽到离谱,但总被说“有技术没感情”。刘欢没让他唱炫技的摇滚,反而选了一首梦一场——首版是那英的,民谣风格,慢得像心电图。刘欢对刘文天说:“你音域宽,但先把‘憋着的那口气’放下来。这首歌不用高音,用‘叹气’唱。”结果刘文天在舞台上唱到“只爱陌生人”时,眼眶突然红了,镜头扫过去,刘欢在后面跟着哼,嘴角微扬,像在听自己孩子第一次叫爸爸。

后来很多人分析刘欢的选歌逻辑,发现他根本没按“套路”出牌:别人选歌看学员“能唱什么”,他看学员“缺什么”;别人改歌求“炸场”,他改歌求“留白”。学员张磊唱旅行走红后,很多人以为他会继续走民谣路线,结果刘欢给他选了虎口脱险——一首充满法式浪漫的情歌,钢琴伴奏加口琴,慢到像一帧一帧的电影。“张磊的嗓像老棉袄,”刘欢在采访时说,“你得找个能钻进棉袄里的小故事,让他暖起来。”

那些“爆款歌”背后,藏着他30年的音乐修行

其实刘欢的“选歌魔法”,不是凭空来的。1987年他第一次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就因为“带情绪”被导演骂哭——“你唱的是英雄,不是诉苦!”后来唱好汉歌,他跑到山东农村听老乡拉二胡,把方言里的“呛呛仄”揉进旋律里,才有了“大河向东流”那股子泼天的生命力。所以在中国新歌声2里,他给学员选的每一首歌,都能在他自己的歌单里找到影子:扎西平措的阿妈像千万次的问的“母爱版”,李琦的别来掺和有从头再来的“人间清醒味”,就连张磊的虎口脱险,都带着弯弯的月亮的“烟火叙事感”。

记得总决赛那晚,刘欢自己唱了一首城里的月光,没任何改编,就坐在钢琴前轻轻哼。唱到“城里不知季节变换”时,台下所有学员站起来鼓掌,连一向毒舌的那英都红了眼眶——那一刻突然明白,刘欢为什么总能选对歌:他不是在选“歌”,是在选“人”的“魂”,然后用自己30年攒下的音乐故事,帮他们把“魂”唱出来。

现在再刷中国新歌声2的片段,很多人还会弹幕刷“刘欢yyds”。但“大神”从来不是一天炼成的——他把每一首歌当“生命体”对待,把每个学员当“未完成的诗”,所以那些经他手选的歌,才能时隔多年,一听前奏就让人起鸡皮疙瘩。说真的,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还能有这样一位“选歌匠人”,大概就是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对音乐最奢侈的期待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