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在中国好歌曲为何“没满员”?是太较真还是另有隐情?

2016年中国好歌曲第三季播出时,有个细节让观众印象深刻:当其他导师战队陆续招兵买马、人满为患时,刘欢战队的名额却始终没招满——明明节目规则允许每位导师选择12位学员,最终刘欢手里却只握着8张原创歌曲的“版权合约”。有人说他“太较真”,放着现成的学员不要;也有人猜测“节目组施压”,但刘欢在采访里只淡淡回了句:“歌没到心里,怎么凑?”

中国好歌曲刘欢没满员

这事要说清楚,得先回到2016年的选秀圈。那会儿的综艺市场早过了“遍地黄金”的草莽时代,歌手刚靠“补位逆战”掀起一波话题,偶像练习生还没播,但“流量至上”的风气已经悄悄刮起来。很多选秀节目为了制造冲突、拉收视,恨不得让导师“速成战队”,学员的“人设”比“作品”更吃香,原创歌曲的旋律套路化,歌词恨不得把“梦想”“奋斗”“爱情”搓碎了揉进每首歌里。

可刘欢偏不玩这套。作为音乐总监,他定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这首歌得有骨头,不能是塑料的花。”记得有个唱民谣的姑娘,嗓子不错,旋律也顺耳,但歌词全是“风在吹、云在追、我在等谁谁谁”,刘欢听完直接打断:“你跟我说说,这歌里哪一句是你自己?别人的故事唱得再好,也不是你的。”姑娘当场愣住,后来再改了几版,还是没过刘欢的关——这种“宁缺毋滥”的劲儿,让不少学员又爱又怕。

中国好歌曲刘欢没满员

再看他的选人标准。别的导师可能更看重学员的“舞台表现力”或者“话题度”,刘欢却一头扎进歌曲的“原创性”里。有位学员带来一首融合了电子乐的古风歌,前奏一响,刘欢眼睛就亮了,但听完主歌,他眉头皱了起来:“电子部分和古风的衔接像硬凑的,你想想,古人听电子乐会是什么感觉?”学员当场懵了,刘欢却拿起笔在谱子上画来画去,边画边说:“这里加个古筝的刮奏,电子节奏放慢两拍,让它像从山水画里‘流’出来,而不是‘砸’出来。”后来这歌改了七版,刘欢才点头,可选手因为行程冲突,最终放弃了签约——有人说刘欢“太较真”,一首歌改七版,谁受得了?可他后来在后台跟工作人员说:“学员可以走,但歌不能糊。这舞台是给好歌搭的,不是给人头凑数的。”

当然,也有人说“刘欢没满员”是节目组的“剧本”,毕竟综艺需要话题,比如“导师选人保守”“学员流失争议”都能炒一波热度。但回头看第三季的学员名单,刘欢战队留下的8个人,后来几乎都活跃在音乐圈:比如唱走马的郁可唯,虽然是老将,但那首歌经刘欢重新编曲后,成了现象级作品;还有唱第十一封来信的赵雷,虽然后来退赛,但刘欢当时评价他“这嗓子像泡在酒坛子里,越品越有味儿”。反观那些“凑数”进其他战队的学员,不少节目后就成了“查无此人”——事实证明,刘欢的“慢”和“挑”,反而守住了音乐的本分。

要说这事最让人唏嘘的,其实是观众的态度。当年节目播出时,弹幕里全是“刘欢老师太严格了”“放过学员吧”“节目进度都要被拖慢了”,可几年后再回头看,评论区却变了:“谢谢刘欢老师当年的严格”“现在听那些歌,还是觉得他改的版本最经典”“要是所有导师都像刘欢这么‘不近人情’,音乐圈说不定早就不一样了”。是啊,在这个“流量换算法、人设换曝光”的时代,刘欢用“没满员”的坚持,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好歌从来不怕等,怕的是为了凑数,把“原创”这两个字揉丢了。

你看,后来再很少有综艺敢让导师“慢下来了”——他们要的是速战速决的话题,是“连夜定稿”的热搜,是“一夜爆红”的神话。可刘欢偏不,他像个守着老作坊的手艺人,宁愿少打几斤酒,也不往酒坛子里掺一滴水。这或许就是“音乐人”和“综艺咖”最大的区别:前者把歌当命,后者把场当戏。所以你问刘欢当年为啥“没满员”?我想,答案就藏在那句“歌没到心里,怎么凑”里——毕竟,能撑过时间考验的歌,从来都不是“凑”出来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