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战队的歌,为何总在中国好歌曲里让人热泪盈眶?

2013年,中国好歌曲横空出世,像一剂猛药戳中了当时选秀乐坛的痛点——评委高高在上,学员拼命迎合,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歌寥寥无几。但直到刘欢带着他战队的学员开口,观众才突然发现:原来歌还能这么唱?

从“学院派”到“人间真实”:刘欢要找的不是“炫技”,是“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刘欢战队总出“慢热”但后劲十足的歌?翻看四季节目,他选学员的标准不像其他导师那样看“瞬间爆发力”,更像是在找“讲故事的人”。第一季的霍尊,卷珠帘初登场时安静得像幅水墨画,连导师们都犹豫“这能算好歌?”直到刘欢拍下按钮,那句“这是中国风的极致”一出口,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首歌成了现象级作品,连春晚都抢着要。

中国好歌曲刘欢战队的歌

刘欢的“专业”不是挂在嘴边的乐理知识,而是他懂音乐的本质。他说过:“好歌得自己长着腿,能走到人心里去。”所以他战队里的歌很少有大炫技的高音,却总在某个转折处让你鼻子发酸:第二季李夏的我要的爱,没有华丽的编曲,却把普通女孩的倔强唱得像把刀;第三季宋宇的等等,连歌词都朴实得像聊天,可“等等,等等,等等爱的人”一出来,多少加班回家的年轻人突然湿了眼眶?

那些“破圈”的歌,藏着刘欢对音乐的“倔”

如果说学员是种子,刘欢就是那个不按套路“施肥”的园丁。别人怕歌太“小众”没人听,他却偏偏把“冷门”唱成“经典”。杭盖乐队的轮回初赛时,节奏快得像草原上的马,连导播都切了好几个特写写刘欢跟着打拍子的手——最后他不仅转身了,还带着学员改了三版编曲,硬是把民族摇滚唱出了史诗感。

最让人服的是,他从不强求学员“迎合市场”。记得有一位学员写了个带点实验性的电子民谣,其他导师都摇头“太前卫”,刘欢却当场说:“音乐就是要敢试错,我顶住压力,你只管唱。”结果这首歌不仅在节目中火了,后来还成了某部文艺片的主题曲。这种“宁可不红,不妥协”的劲儿,在娱乐圈里真不多见。

为什么十年过去,我们还会循环刘欢战队的歌?

有网友说:“别的导师战队看的是‘热闹’,刘欢战队听的是‘门道’。”这话不假。你仔细品他战队的歌,要么有扎实的旋律功底,像卷珠帘的五声音阶,听着耳熟却从不会腻;要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像从前慢里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连60岁的大爷和20岁的大学生都能跟着哼。

但更深层的,是那些歌里的“人味儿”。刘欢从不让学员为了“好听”改掉自己的棱角,反而鼓励他们把“不完美”变成特点。有人说他的战队像“音乐修道院”,大概就是因为在这里,音乐不是为了红,不是为了赢,就是为了把心里那点事儿唱明白。

十年后再回看,中国好歌曲或许有很多遗憾,但刘欢战队的那些歌就像时间胶囊,封存着我们对“好音乐”最初的期待——原来不需要流量加持,不需要华丽包装,只要旋律里有真心,歌词里有故事,就能在某个深夜里,和无数陌生人一起红了眼眶。

这样的歌,你说怎么能让人不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