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操刀的中国好歌曲原创大碟,凭什么成为无数音乐人心中的“白月光”?

提到“原创音乐”这四个字,现在很多00后可能会想到短视频里的“神曲”,或是节目里连夜赶制的“定制作品”。但你敢信吗?就在2014年到2016年,一档叫中国好歌曲的节目,愣是让“原创”俩字在华语乐坛硬气得挺直了腰杆——而背后最关键的“操盘手”,正是刘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翻遍音乐软件,都难找几首能让人循环一整天的原创金曲?回过头看刘欢带着学员攒出的那些原创大碟,或许才能品出点门道:原来真正能打动人心的音乐,从来都不是靠流量堆砌,而是把“人”和“故事”熬成了旋律。

一、刘欢的原创大碟,藏着他对音乐“较真”的毛病

中国好歌曲刘欢原创大碟

2014年中国好歌曲一开播,圈外不少人都犯嘀咕:选秀节目都靠卖人设博眼球,这档主打“原创”的,能成吗?结果刘欢第一期就甩了句硬话:“我来这儿,是找好音乐的。”

这话可不是说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玩了一辈子音乐的刘欢,对“原创”的定义比谁都狠。他不要那种辞藻堆砌的“网红歌词”,也不要为炫技而炫技的“旋律杂耍”,他只看作品里有没有“真东西”。

比如第一季学员蔡健雅的达尔文,词曲里藏着都市人对感情的迷茫和试探,刘欢听完当场拍板:“这歌的细节,像块刚打磨好的玉,越品越亮。”后来他带着团队打磨这首歌时,连一个尾音的顿挫都抠了三遍——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怕“真情感”被粗糙制作糟蹋了。

还有第二季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卷珠帘,学员霍尊初版时带着点戏曲腔的怯,刘欢却听出了里头的“东方韵味”。他没有让霍尊改得更“流行”,反而添了几句古风配器,说“原创的根儿不能丢,你得让听众听出这是‘你的故事’”。结果这首歌不仅拿下了当年春晚的舞台,还让霍尊从素人直接成了“国风音乐代言人”。

刘欢常说:“原创音乐就像刚出土的文物,你得小心翼翼拂去上面的尘土,才能让它本来的光芒透出来。”这话听着玄乎,可看他在大碟制作里怎么抠细节——学员的音准、编曲的层次、歌词的逻辑,甚至连专辑封面的设计都要贴合歌曲里的故事——你就明白,这“较真”里藏着的,是对音乐最本真的尊重。

二、被忽视的真相:这档节目救了多少“不会包装”的原创音乐人?

现在回头看,中国好歌曲最牛的地方,不是出了多少冠军学员,而是给那些“藏在角落”的原创音乐人,搭了一条通向大众的桥。

你能想象吗?第三季有个叫南征北战的组合,来之前他们玩了十年原创,发过三张专辑,结果连个水花都没溅起。在节目里,他们唱了骄傲的少年,刘欢听完当场起立:“这歌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现在年轻人就缺这个!”后来刘欢亲自操刀编曲,给旋律里加了段摇滚味的副歌,结果这首歌成了电竞圈和运动会的“战歌”,到现在KTV还有人点。

还有第一季的莫文蔚战队,学员小涛的也许有一天,歌词写得像篇散文,旋律平淡得像白开水,连制作团队都觉得“火不了”。刘欢却坚持保留原汁原味:“你看这里,‘也许有一天,我们再相见,你笑着说我没变’,这不就是咱们对老朋友的念想吗?”结果节目播出后,这首歌上了微博热搜,无数人留言:“听着听着就哭了,这不就是我大学室友的样子吗?”

你可能不知道,那时候很多原创音乐人,因为没资本没背景,写出的歌要么被平台压在库底,要么被制作人改得面目全非。中国好 songs就像个“音乐避难所”,刘欢带着团队把这些“璞玉”捡回来,给他们写歌、改词、调音,甚至帮他们和唱片公司谈合同——不是“打造偶像”,而是让这些有才华的音乐人,能靠真本事活下去。

“我们不是在选歌,是在找‘音乐的心跳’。”刘欢在后台曾说。那些原创大碟里,每一首歌都带着创作者的脉搏,或热血、或忧伤、或天真,正是这些鲜活的心跳,让听众跟着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记住了一首歌、一个故事。

三、为什么现在“原创大碟”越来越难火了?

有人说,现在听歌的人太浮躁,哪有耐心等一张原创大碟?可刘欢不这么认为。他在一次采访里说过:“不是听众不爱原创,是现在的原创太‘着急’了。”

你看现在多少选秀节目,学员为了快速出圈,两天写一首歌,歌词里全是“”“学霸”之类的标签,旋律套着现成的和弦进行——这样的“原创”,连创作者自己都没投入感情,听众怎么会感动?

反观当年中国好歌曲的原创大碟,光是录制前的筹备就得俩月。刘欢要求每个学员先交30首Demo,他和团队一首首听,选出3首最有“故事”的,再花半个月打磨歌词。比如第二季学员刘雨潼的末日飞船,光歌词就改了17遍,刘欢说:“‘飞船’是载体,‘末日’是困境,你得让听众看到你心里那艘‘船’,到底要往哪里去。”

这种“笨办法”做出来的大碟,自然是耐听的。第一季学员赵雷的画,歌词写的是“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刘欢听完特意加了段口琴,说“这种民谣得有生活气,口琴里才有田野的风”;第三季节目间,学员孙露的人质因为太悲伤,刘欢甚至让编曲加了一点弦乐的暖意,别让听众“只听到心碎,看不到希望”。

现在音乐行业追求“快”,三天发一首单曲,一周上一个综艺,恨不得把所有流量都榨干可刘欢带着团队用三年磨出来的原创大碟,却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这背后,其实是两种音乐理念的碰撞:是要把音乐当“快餐”,还是当“作品”?

四、那些被刘欢点亮的“原创之光”,现在怎么样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原创大碟里的歌还有人听吗?答案藏在每个音乐平台的角落里:蔡健雅达尔文的评论量破千万,霍尊卷珠帘依然是古风音乐入门单曲,南征北战骄傲的少年在短视频平台每个月都被翻唱上万次。

更难得的是,这些学员里,很多人现在还在坚持原创。比如第一季学员山人乐队,当年唱大岭山,刘欢觉得他们的音乐“有泥土的香”,后来他们真的背着乐器去了云南、贵州的深山,采风写歌,现在成了国内最知名的世界音乐组合;第三季学员蒋明,从唱诗班的七月上到民谣的再见北方,一直没放弃把中国故事写进歌里。

“刘欢老师让我们知道,原创不是为了红,是为了‘说心里话’。”这是蔡健雅在一次采访里说的一句话。你看,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从来不会过时。它可能不会立刻成为爆款,但总会在某个时刻,被另一个需要它的人听见,然后悄悄生根发芽。

其实仔细想想,刘欢操刀的中国好歌曲原创大碟,为什么能成为“白月光”?不是因为它有多华丽,而是因为它守住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好的音乐,终究要靠“真心”换“真心”。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重温那些旋律:它们里没有精致的包装,却有滚烫的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直抵人心。你说,这算不算对“原创”最好的诠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