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中国好声音十季以来,哪个导师的战队最让人“意难平”,答案里一定有刘欢的队伍。这个总是一身休闲装、抱着保温杯、说话慢条斯理的中年男人,偏偏在盲选阶段就展现出“毒辣”的眼光——别人抢流量明星,他专挑“有故事的歌者”;别人追求高音炫技,他执着于“能触动人心的声音”。
2015年,刘欢首次担任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导师,就带出了一群“宝藏学员”。十年过去,回头看才发现,这个战队的学员似乎有种“神秘特质”:比赛时未必是最耀眼的,但离开舞台后,总有人默默写着歌、唱着民谣,把日子过成了歌。
刘欢的“选人哲学”:不抢“爆款”,只听“真心”
很多人记得刘欢战队在组内赛时的“名场面”:当其他导师为了“爆点”让学员飙高音、加rap时,他却会认真说:“这首歌是不是太‘满’了?留点气口,让听众有呼吸的空间。”
2015年,盲选舞台上,一个抱着吉他的小伙子李维,用一首贝加尔湖畔让四位导师同时转身。刘欢转身后第一句话不是夸唱功,而是说:“你这首歌里的‘孤独感’,是很多人经历过但说不出来的。”后来才知道,李维当时已经30岁,北漂多年,酒吧驻唱、写歌为生,这首歌是他对生活的告白。
另一位学员张姝,初赛时唱一路上有你,没有华丽的转音,却像在跟老朋友聊天。刘欢点评时说:“她的声音里有一种‘岁月的味道’,不是技巧堆出来的,是时间熬出来的。”后来才了解到,张姝来自东北一个小城,做过老师、开过服装店,唱歌只是“舍不得的爱好”。
还有“情歌杀手”孙伯纶,盲选拿下如果你也听说,被那英评价“每个咬字都扎在心上”;后来翻唱写一首歌2022,把中年人的遗憾唱得让人鼻酸。这些人,或许外形不算出众,技巧不是顶级,但刘欢能看到他们声音里的“魂”——那是生活给的、独一无二的烙印。
他们没拿冠军,却活成了华语乐坛的“隐形王者”
好声音的舞台上,总冠军往往最受关注,但刘欢战队的学员,却用另一种方式证明:好声音不一定要“红”,但一定要“久”。
李维:从“酒吧驻唱”到“民谣诗人”
比赛时的李维,被标签为“民谣歌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是科班出身的作曲系学生。离开舞台后,他没有急着发片、上综艺,而是回到母校做音乐老师,偶尔写写歌。直到2018年,他为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创作的知否知否(与张靖宁合作),才让观众突然发现:“原来李维一直在写歌?”现在的他,办过小型音乐会,发过个人专辑秋gosse,歌里还是当年那个温柔的样子,只是多了几分从容。
张姝:把“小众爱好”唱成“人生主场”
张姝比赛后,很多人劝她趁热度接商演、上综艺,但她选择回到沈阳,开了家自己的livehouse,叫“欢欢的琴房”(名字来自女儿)。每周六晚上,她都会在这里唱歌,观众不多,但都是老朋友。去年有歌迷专门飞到沈阳,只为听她唱一首有没有人告诉你。她在采访里说:“刘欢老师跟我说过,唱歌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喜欢。现在我觉得,这才是最自在的活法。”
孙伯纶:用“故事感”征服耳朵
孙伯纶的比赛成绩并不算顶尖,但他的“故事感”却让无数人记住。后来参加歌手踢馆赛,唱讲解,把父亲病床前的无奈唱得泣不成声;翻唱我们,被网友评价“唱出了中年人的硬核温柔”。现在的他,除了发歌,还在做音乐制作,帮新人写歌。他说:“刘欢老师教会我,真正的歌者,不是台上的明星,是听众心里的‘树洞’。”
刘欢的秘密:他教的不只是唱歌,是“怎么活着唱歌”
很多人好奇,刘欢战队的学员为什么“后劲”这么足?其实答案就藏在他对音乐的态度里。
有一次组内赛,学员想改编一首热门情歌,加上很多电子元素和转音,刘欢听完却说:“你们觉得加了这些歌就‘高级’了?但原来的歌词里,那种‘舍不得’的感觉,反而被盖住了。音乐不是比赛,是‘讲道理’,道理讲对了,听众自然会听。”
还有学员问他:“老师,我该怎么选歌,才能让导师喜欢?”刘欢反问他:“你唱歌是为了让导师喜欢,还是为了自己唱得开心?”这句话,后来成了很多学员的“座右铭”。
所以你看,刘欢战队的学员,很少参加选秀、上热搜,他们更愿意写自己的歌、写别人的歌,甚至回到普通人的生活里。不是因为“不红”,而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把“红”当成终点——刘欢告诉他们:音乐是长跑,跑得久的人,靠的不是爆发力,是“真心”。
十年过去,回头再看刘欢战队,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导师教的是“技巧”,有些导师教的是“生活”。刘欢属于后者,他带出的不只是歌者,是一群“会唱歌的生活家”。
下次当你听到贝加尔湖畔时,不妨想起李维;当你路过沈阳的livehouse时,或许会遇到张姝;当你深夜听到一首能触动人心的歌,说不定背后的创作者,就是当年那个站在刘欢战队舞台上的学员。
原来,最好的“好声音”,从来不是舞台上的一刻惊艳,而是离开舞台后,还能把日子过成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