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读者问我:“怎么感觉现在的歌手,越来越像‘流水线产品’了?”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很久。打开短视频,满屏是修到失真的“神级高音”,滤镜厚到认不出本人的“氛围感舞台”,搭配着精心设计的“反转剧情”和“话题炒作”——热闹是热闹,可关掉音量,脑子里竟留不下半句旋律。
直到前阵子,翻到2010年青歌奖的回放,看到刘欢抱着吉他唱家,沙哑的嗓子裹着岁月的褶皱,却把“家是温暖的港湾”唱得直击人心。突然有人弹幕刷:“这才是‘东方刘欢’吧?” 评论区一片附和:“可不是吗?现在哪还有这种一听就知道‘是块好料’的歌手?”
这句话像块石头,在我心里砸出了涟漪。所谓的“东方刘欢”,到底在期待什么?是那副能扛住三十年不褪色的嗓子,是骨子里的文化底蕴,还是这个时代最缺的——那份“不慌不忙,只把歌唱好”的较真?
想成为“东方刘欢”,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吃得了“慢炖的苦”
说真的,现在的娱乐圈太“饿”了。新人刚冒个头,团队就急着塞综艺、拍代言、上热门,恨不得一夜之间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可刘欢呢?他火遍全国的时候,还没这么多“捷径”。1987年,他在北京亚运会唱世界之巅,没有修音,没有伴舞,就站在话筒前,把那句“把和平的呼唤,传遍万水千山”吼得山河动容。
后来他转型做导师,中国好声音里别的导师抢流量,他却蹲在角落里,拿着谱子一句一句给学员抠细节。有个学员唱弯弯的月亮,他听完没急着夸,反而问:“你知道这首歌里,‘今天的夜晚好沉默’的‘沉默’,为什么要用那种咬字吗?” 学员愣住了,他继续说:“因为阿婴(原唱李娜)唱的是那个年代的人心里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憋屈,不是喊出来的,是‘磨’出来的。”
这哪是导师?分明是个“手艺人”。现在哪个新人敢花时间“磨”一首歌?专辑发布会宣传比作品周期还长,恨不得今天官宣,明天就出圈。可刘欢的重释专辑,从选歌到编曲用了三年,每首歌录几十遍,连呼吸的频率都要调整到和情绪完全贴合。他说:“唱歌不是比谁嗓门大,是比谁的心能先到听众耳朵里。”
比“颜值”更重要的,是“唱得出故事的底气”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某选秀节目选手因为“颜值过高”被吐槽“唱得太工具人”。评论区吵翻了,有人说“现在看脸就行,好听不好听有啥关系”,也有人反驳“歌手不靠声音靠脸,那和演员靠嗓子演戏有啥区别”。
突然想起刘欢第一次上春晚的样子。1990年,他唱亚洲雄风,梳着大背头,穿着略显土气的西装,眼睛小却透着光,镜头给到他特写时,有人调侃“这颜值怎么当偶像?” 可他根本不在乎,开口唱“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那股子热血劲儿,硬是让全国记住了这个“长得不行但唱得贼棒”的歌手。
后来他胖了,头发也稀了,有人嘲笑他“越来越不注重形象”,他笑着说:“我唱的不是歌,是故事。听众要是看我脸,那就错了。” 这话戳中了要害:现在的歌手太怕“不完美”了,怕胖、怕痘、怕老,却忘了最该怕的——是唱的歌里没自己。你看他唱好汉歌,粗着脖子吼“大河向东流”,那是水浒英雄的豪气;唱千万次的问,低声呢喃“千万次地问”,那是徐志摩般的深情。他的每一首歌,都有他的人生打底,这比任何“完美形象”都更有穿透力。
这个时代,需要多少个“刘欢式”的“笨小孩”?
有次采访,刘欢被问:“现在年轻人学唱歌,有什么建议?” 他说:“别学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先把小学课本里的诗背熟了,想想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什么心情,杜甫的‘烽火连三月’是什么滋味。歌是时代的镜子,你心里没东西,技巧再也是空的。”
这话让我想起现在的“神坛歌手”,被夸“技巧逆天”的不少,可真正让人单曲循环的,往往是那些“技巧简单但扎心”的歌。为什么?因为他们没学那些“速成公式”,而是在用最笨的方式和观众对话——就像刘欢当年,用千万次的问唱跨国恋的无奈,用从头再来唱下岗工人的坚韧,唱的都是普通人能摸到的生活。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缺“笨小孩”。愿意花三年磨一张专辑的歌手,愿意蹲在观众席里听掌声的歌手,愿意在流量巅峰时选择“退一步”沉淀的歌手……这些“笨小孩”,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方刘欢”。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今的歌坛,还能找到那种让人“一秒沦陷”的醇厚感吗?我想,能的。只要还有人愿意像刘欢那样,把“唱歌”当成“手艺”,把“观众”当成“知音”,把“时间”熬成“酒”。
或许他/她现在还不出名,或许他/她长得不符合主流审美,或许他/她的歌还没上过热搜——但没关系,好声音,从来不怕等。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