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把阿妹那首《如果你也听说》翻出来听。真是怪了,不同的年纪听,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记得当时刚出来的时候,宣传满天飞,都说是周杰伦给阿妹写的。那时候觉得,哇,强强联手,肯定得火。周董嘛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听说为了这歌,天天打电话问进度,盯得可紧了,还让阿妹为了几个小节专门跑回去重录。想想也是,自己写的宝贝,肯定得上心。
那段日子,刚好我也在瞎折腾
说起来,这歌让我想起好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我刚接触一些视频剪辑,纯属兴趣,自己瞎琢磨。想着给女朋友,不,是前女友了,做一个纪念我们俩的短片。
找背景音乐的时候,刚好听到这首《如果你也听说》。那旋律,那歌词,简直了,一下就击中我当时的心情。有点酸,有点无奈,就是那种“你最近好吗”堵在心里说不出口的感觉。
找到感觉,开干决定了,就用它!然后就开始找素材,翻我们以前的照片,一些录的小视频片段。那时候拍照技术烂,设备也差,好多素材质量都不行。就跟做菜似的,米不再好的师傅也难。
- 找高清点的照片: 翻箱倒柜,甚至还问朋友要了些他们当时拍的。
- 学软件操作: 剪辑软件也是现学现卖,什么转场、调色,对着教程一点点啃。笨手笨脚的,输出一次能卡半天。
- 对口型?不,是对感觉: 最难的是把画面的情绪和歌对上。哪里该放慢,哪里该闪回,哪里配合歌词推一下情绪。反反复复调整,预览,再调整。跟周董让阿妹重录一样,自己跟自己较劲。
结果?
片子是做出来了,效果嘛现在回头看,肯定是一言难尽,技术糙得很。但是,当时自我感觉还挺良觉得把那份心情给装进去了。
至于那个短片最终的结局……跟歌里的情绪差不多,有点遗憾。送出去之后,对方反应挺平淡的,就说了句“谢谢你,费心了”。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半截。现在想想,可能人家早就“听说”了,只是我一厢情愿在那儿“你想过我吗”。
所以你看,实践这东西,不一定总有圆满结果。有时候你吭哧吭哧搞了半天,自我感动得不行,也就那样。但过程里的那些琢磨、那些尝试,还有伴随响起的这首歌,倒是实实在在刻在记忆里了。
现在再听《如果你也听说》,除了阿妹的声音和周董的调调,还会想起那个笨拙但挺投入的下午,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拖动时间轴的自己。也挺至少咱认真“实践”过一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