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千里之外 周杰伦 费玉清合唱为什么经典?听完这几点你就懂了!

我的实践记录:琢磨《千里之外》这首歌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周杰伦那首《千里之外》。这首歌出来有些年头了,当时觉得挺特别的,主要是周杰伦跟费玉清这俩人凑一块儿,感觉画风完全不一样嘛

就爱瞎琢磨。光听歌不过瘾,我就想搞明白,这俩风格差异这么大的人,是咋能放一首歌里,听着还不算太别扭,甚至好多人觉得是经典的?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实践”。

千里之外 周杰伦 费玉清合唱为什么经典?听完这几点你就懂了!

第一步,反复对比听。

我先把这首歌听了好多遍,然后专门去找了费玉清的其他歌,像《一剪梅》、《晚安曲》啥的,再去找周杰伦自己风格很明显的歌,比如《双截棍》、《七里香》这种。我就来回切换着听,仔细咂摸那个旋律走向、唱腔、吐字,还有编曲的感觉。费玉清那边就是很标准的时代曲唱法,字正腔圆,气息稳得不行;周杰伦这边,咬字就随性多了,节奏感、旋律变化也更复杂。

第二步,尝试“拆解”和“重组”。

光听还不够,我就想,要是把费玉清那段旋律,用周杰伦的方式唱会是啥样?或者反过来?当然我唱功不行,就在脑子里模拟。我还试着把费玉清的部分想象成背景,加上一些R&B的鼓点节奏,看看会不会怪。又把周杰伦那段,想象去掉那些花哨的编曲,用简单的钢琴或者弦乐配,看能不能有费玉清那种年代感。

这一通瞎折腾下来,感觉就是:

    千里之外 周杰伦 费玉清合唱为什么经典?听完这几点你就懂了!

  • 强烈的对比感是核心。 这首歌好听,可能恰恰就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但又在同一个故事框架下。
  • 周杰伦的主导作用很强。 感觉整个歌的框架、调性还是周杰伦那一套,费玉清的部分像是精心“镶嵌”进去的,负责把年代感和抒情性拉满。
  • 旋律本身有共通之处。 虽然唱法、编曲不同,但主旋律在交接的地方处理得还挺顺,没有硬掰的感觉。

为啥我要费这个劲儿琢磨这个?

不完全是音乐上的好奇。主要是这首歌让我想起点往事。我记得那时候我还在上学,正是听周杰伦最疯的时候,觉得他的歌简直酷毙了。而我爸妈,甚至爷爷奶奶那辈,他们就喜欢听费玉清、邓丽君那些。有时候家里放他们的歌,我还觉得有点“土”。

千里之外 周杰伦 费玉清合唱为什么经典?听完这几点你就懂了!

可《千里之外》出来,情况有点不一样了。有一次家庭聚会,车里随机放到了这首歌,我发现我爸居然跟着费玉清那段哼起来了,而我,自然是跟着周杰伦的部分。那一刻挺奇妙的,感觉平时听歌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因为这首歌,好像找到了一个短暂的交集。

我后来琢磨这首歌,也是在回味那种感觉——不同年代、不同审美,看似隔着“千里之外”,但总能因为某些契机,找到一点点共鸣。这首歌对我来说,可能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不光是一首歌,更像是一段记忆,一个连接不同代际之间情感的挺有意思的尝试。

实践下来,感觉就是,这歌能成,周杰伦确实有点东西,能把两种差异这么大的元素捏合起来,还得让两边的人都多少能接受点,不容易。这可能就是它能被很多人记住的原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