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也不知道咋回事,脑子里老是盘旋着刘德华那首《谢谢你的爱》。不是现在那些新版,就是最老的那一版,九几年的感觉。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想把这首歌当初给我的那种感觉找回来。这就算是我的一次小实践,记录一下过程。
第一步:找歌
一开始我以为很简单,随便哪个音乐软件搜一下不就完了?结果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搜出来一大堆,有演唱会版的,有后来重新编曲的,还有别人翻唱的。我想要的就是当年专辑里那个原汁原味的版本,带着点那时候特有的混音感觉,有点朦胧,但特别真。
找了半天,试听了好几个版本,总觉得差点意思。要么就是音质修复得太“干净”了,失去了那种年代感;要么就是编曲动过,加了些现在流行的元素,听着就串味儿了。
第二步:创造“当年”的听歌环境
后来我寻思,光找对歌还不行,听歌的环境和方式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听歌,都是手机连个蓝牙音箱,或者塞个耳机,一边忙别的,一边听。那时候不一样。
我记得那时候听歌,得有个卡带录音机,或者好点的有个CD机。得专门拿出时间,把磁带放进去,“咔哒”一声按下去,或者把CD放进托盘,“嗖”地一下推进去。然后,人就坐在旁边,或者靠在沙发上,实实在在地“听”。
我试着模仿了一下:
- 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断了网,防止被打扰。
- 不用蓝牙音箱,就用手机外放,找个安静的角落,把音量调到一个合适的程度。虽然比不上当年的设备,但尽量模拟那种“专门为了听歌”的状态。
- 眼睛闭上,或者就盯着天花板,啥也不干,就听。
第三步:感受与回味
这么一折腾,还真有点不一样了。
当那个熟悉的旋律,带着一点点好像从老磁带里出来的感觉(也可能是我心理作用)响起时,我这心里头,一下子就回到了好多年前。那时候信息没现在这么炸,一首歌能反反复复听很久,歌词都能抄在本子上。
《谢谢你的爱》这歌,当年为什么那么火?我这回“实践”下来,感觉有几个原因:
- 旋律确实好听,简单,上口,还有点淡淡的忧伤,不复杂,但能勾人。
- 刘德华的声音,那时候还带着点青涩,但感情是满的,不是现在很多歌里那种炫技或者故作深沉。
- 歌词直白,“谢谢你的爱”这几个字,在当时那个年代,挺能打动人的。那时候大家表达感情好像更含蓄,也更珍惜。不像啥话都张口就来,反而觉得廉价了。
这回实践,倒不是说我听出了什么音乐理论上的大道理。主要就是找回了一种感觉,一种慢下来、专心去做一件事的感觉。听歌是这样,好多事都一样。
发现,重要的不是那首歌本身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而是它恰好出现在那个时间点,配上那个声音,用那种简单的方式,打动了当时那批人,包括当年的我。现在再去“实践”这种感受,挺难的,但也挺有意思。算是一次挺成功的怀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