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南昌县向塘镇,天刚蒙蒙亮,村口的老槐树下,刘欢已经扛着工具包上了工程车。车斗里,绝缘胶带、剥线钳、安全帽被码得整整齐齐,最显眼的是一双磨得发白的胶鞋——鞋底边缘裂了道小口,被他用尼龙绳牢牢扎住。“这双鞋跟我3年了,走山路稳当。”他笑着露出两排白牙,露出色的阳光把脸上的晒痕染得更深了。
作为南昌县农网组的一名普通电力工人,刘欢在村里算不上“名人”,可提到“小刘师傅”,几乎没人不知道。52岁的他,在乡镇电网一线摸爬滚打了28年,手机里存着300多个村民的电话,备注不是“张大爷”“李婶”,就是“王叔”“陈姨”,连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啊,比咱自家孩子还上心!”独居的赵奶奶说起刘欢,眼睛里亮晶晶的,“去年冬天我半夜发烧,家里停电没法取暖,一个电话打过去,他顶着风雪半小时就到了,不光修好了电,还帮我熬了姜汤。”
“电是庄稼人的命,咱不能耽误!”
农网组的工作,说白了就是“电保姆”——哪里线路老化了,哪家变压器跳闸了,只要村民一个电话,就得第一时间赶到。刘欢负责的片区有8个自然村,山路弯弯绕绕,开车得两小时,徒步就得四五个钟头。“以前村里电压不稳,空调开不了,冰箱转不动,村民种大棚、打粮食,最怕关键时刻掉链子。”刘欢记得清清楚楚,2018年夏天,他带着班组给西岗村改造线路,连续一个月顶着40度高温,从天亮干到天黑,午饭就在工地啃面包喝矿泉水。“那天下午,最后一根线接完,全村一下子亮堂起来,孩子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在路灯下下棋,那笑声啊,比啥都甜。”
去年汛期,广福镇遭遇特大暴雨,低压电杆被洪水冲歪了,30多户村民家停电。刘欢带着人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抢修,水里全是碎玻璃和尖锐的石子,他的腿被划了好几道口子,血混着泥水往下淌。“当时就想着赶紧把电送回去,家里有老人小孩,摸黑多危险!”后来还是村民找来雨靴,硬把他拖上岸简单包扎,他又跳回了水里。那天晚上十点,当最后一户村民家的灯重新亮起,刘欢靠着电杆累得直接睡了过去,手里还攥着钳子。
“不是什么英雄,就是干点该干的活儿”
在村里,刘欢是“万能钥匙”:谁家的电线短路了,他不仅修,还手把手教怎么简单排查;谁家老人不会用智能电表,他就上门调亮度、教缴费;连村里留守儿童作业做不出来,都喜欢跑到农网组的值班室,让他讲题。“刘哥啥都会,我小时候数学不好,他教我用电路题算倍数,现在我都考上大学了!”刚放暑假的大学生小宇说起刘欢,满脸崇拜。
可这份“全能”,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刘欢的手机24小时开机,哪怕凌晨三点响铃,也是“立马到”。“有一次我女儿发烧住院,我正陪着,突然接到电话说村里变压器烧了。心里跟刀割似的,可我一想,全村都等着用电,我能走吗?”他挠挠头,眼圈有点红,“女儿问我‘爸爸你为什么不陪我’,我蹲下来跟她说‘爸爸是电医生,要去治病的’。她现在懂事了,还跟我炫耀‘我爸爸是光明守护者’。”
如今的南昌县农村,电网改造早已完成,智能电表全覆盖,光伏电站遍地开花。刘欢还是那个背着工具包的“小刘师傅”,只是他的工具包里,多了几张孩子们画的画——上面有个戴着安全帽的大人,在太阳底下笑,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谢谢刘欢叔叔,我家灯亮了。”
当你问刘欢“坚守这么多年图啥”,他总会指着远处的村庄说:“你看那排路灯,每晚亮到半夜;你看大棚里的蔬菜,冬天也能长势喜人。咱干农网的,不就是图个万家灯火嘛。”是啊,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却用自己的双手点亮了无数家庭的日常;不是振臂一呼的英雄,却在平凡岗位上写满了“靠谱”二字。南昌县农网组的刘欢,用28年的风雨兼程告诉我们:所谓平凡的不凡,不过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好,把该扛的责任扛起来——就像他裤兜里那串磨得发亮的钥匙,打开的,是乡亲们心里最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