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61岁刘欢又开口唱弯弯的月亮,是时光太温柔?还是歌声本身就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前几天刷到一段晚会后台的采访镜头,刘欢老师拿着话筒跟工作人员说"这首歌,好多年没碰了,今天试试",身后是整理好的乐谱,边角有些泛黄。镜头切到舞台,他开口唱弯弯的月亮的第一句时,弹幕突然就炸了——"又来了!还是那个味儿!"

又刘欢

有人说啊,这娱乐圈更新换代比翻书还快,今儿个顶流,明儿可能就成了"考古对象"。可刘欢好像是个例外,他总是隔三差五就"冒"出来,不是在这档节目里当导师,就是在那场演唱会上开口,每次都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突然停下手中的事,耳朵竖起来听。

你说奇怪不奇怪?他从不刻意营销自己,微博常年"万年不更",连个机场热搜都上过几次,可偏偏只要他一开口,所有人都会说:"哦,是刘欢啊。"

又刘欢

这"又"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这次"又"唱,为什么还是能戳中人心?

这次他唱的弯弯的月亮,是1990年的老歌了。但你仔细听,会发现调子没改,编曲也没做太多花里胡哨的改动,可就是让人觉得——被时光打磨过的歌,更耐听了。

有人说,刘欢的嗓子是"装了时间机器"吧?年轻的时候唱千万次的问,高音像劈开云霄的剑,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头;现在再唱,声音里多了些沉甸甸的故事感,像陈年老酒,初尝平淡,回味却悠长。后台采访他说:"年轻时总想证明自己能唱多高,现在倒觉得,能把词里的故事讲清楚了,更重要。"

这话倒让我想起2018年歌手他唱从头再来,当时他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没多久,有人劝他别那么拼,他却说:"唱歌不是体力活,是心劲儿。"那天他穿件简单的黑毛衣,站在舞台中央,灯光打下来,微微发福的身材和依然沉稳的声音,突然就让很多人红了眼眶——原来有些人的"坚持",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为什么刘欢的"又",从不让人烦?

现在的娱乐圈,好像特别热衷于"情怀":翻拍老剧、翻唱老歌、把当年的明星请回来站台。可有些情怀啊,就像隔夜的饭菜,热一热就变了味,让人觉得"为了怀旧而怀旧"。但刘欢不一样,他每次"又"出现,从来不是吃老本。

你去看他的音乐作品,从80年代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后来的好汉歌凤凰于飞,每首都带着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好汉歌是他去水浒传剧组,蹲在河边看了三天的水流动态,才唱出那股子"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凤凰于飞是他研究古诗词时,突然想到"莫凭栏杆"的意境,硬是把流行和古典捏出了一朵花来。

他当中国好声音导师时,从不抢风头,学员唱得好的时候,他会在后台默默鼓掌,唱得跑调了,他会蹲下来说:"别紧张,你心里想的故事是什么?把它说出来就行。"那时候有个学员问他:"刘老师,您教我们怎么唱高音?"他摆摆手:"高音不是喊的,是气要沉下去,像大树扎根,根扎得深,叶子才能往天上长啊。"

这样的人,你说他"又"出来了,谁会烦呢?他带来的不是" recycled"的情怀,而是像老树发新芽,总能在旧枝干上,长出新嫩芽来。

我们到底在刘欢的"又"里,等到了什么?

前几天跟90后同事聊天,她说:"我爸妈天天放刘欢的歌,我以前觉得 '老土',结果有一次加班到半夜,耳机里随机播放到弯弯的月亮,突然就听懂了——'你的脸儿微倦,你的眼儿温柔',这不就是我们熬夜后,看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的样子吗?"

原来好的音乐,从来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属。它会像种子一样,在你心里慢慢发芽,小时候听不懂的歌词,长大某个瞬间突然就"啪"地一下,全明白了。

刘欢的"又",或许就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东西,从来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褪色。就像老北京的胡同,看着不起眼,可你知道,每块砖上都刻着故事;就像他手里的麦克风,不用花里胡哨的造型,只要他一开口,你就会知道——啊,是那个把唱歌当回事的人回来了。

所以啊,61岁的刘欢又唱了,我们为什么还愿意听?或许不是怀念过去,而是在他歌声里,找到了这个时代最缺的东西:对专业的敬畏,对真诚的坚守,还有对生活那份"不慌不忙,岁月漫长"的坦然。

下次再听到他说"又为大家唱一首",不妨放下手机,好好听一听——你听,那不是简单的歌声,是一个音乐人,用半辈子时间,写给岁月的情书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