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鼻音唱法,到底是“缺陷”还是他的“独家秘籍”?听完整场演唱会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如果让你用三个词形容刘欢的声音,你会选什么?“高亢”“浑厚”“有穿透力”?可如果真在现场听过他唱歌,你会发现——这些词都不够。真正让人记住的,是他那标志性的“鼻音”。

刘欢鼻音唱法

有人说:“刘欢一开口,像得了重感冒,鼻音重得听不清歌词。”也有人说:“没有这鼻音,刘欢的歌就少了半条命。”这争议了几十年的唱法,究竟是刻意为之的天赋异禀,还是无法避免的“个人特色”?

上周五,我在北京工体听了刘欢“现场说”演唱会,当好汉歌前奏响起,他开口第一句“大河向东流啊”的瞬间,全场几万人跟着嘶吼——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鼻音,早不是简单的“发声技巧”,而是刻在他骨头里的情感密码。

刘欢鼻音唱法

一、从“被调侃”到“真香”:为什么鼻音成了他的“记忆锚点”?

说起刘欢的鼻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好汉歌里那句“嘿哟嘿哟”的浓重鼻腔共鸣,甚至有人开玩笑:“刘欢唱歌,得先准备个纸巾,万一以为他感冒流鼻涕呢?”

刘欢鼻音唱法

可如果你细听他的歌,会发现鼻音从来不是“毛病”。

千万次的问里,“千万条路”的“条”字,鼻音让声音像裹着一层薄雾,既有追问的急切,又带着一丝无奈的温柔;从头再来里“心若在梦就在”的低吟,鼻音像把声音“压”进胸腔,醇厚得像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最绝的是弯弯的月亮,那句“弯弯的忧伤”,鼻音让“忧伤”两个字从字缝里渗出来,不是哭唧唧的矫情,是那种压在心底多年的、关于故乡的念想。

其实人耳对“特色音色”的记忆,远比对“完美音色”更深刻。王菲的“气声”、张学友的“咬字”、阿黛尔的“爆发力”,都是靠独特的“记忆点”封神。刘欢的鼻音,就是他的“记忆锚点”——让你听前奏就能猜到是他,就算歌词模糊,旋律一出,那股鼻音裹挟的“刘欢味儿”立刻能把人拽回90年代。

二、专业拆解:鼻音不是“鼻漏气”,是“高级的共鸣控制”

如果你以为刘欢的鼻音是“天生鼻音重,改不了”,那就太小瞧这位“歌唱家”了。

声乐里有种技巧叫“鼻腔共鸣”,指的是声音通过鼻腔产生共振,让音色更饱满。比如唱高音时,适度使用鼻腔共鸣,能避免声音“炸”出来;唱低音时,鼻腔共鸣能增加声音的厚度。

但“鼻腔共鸣”和“鼻音过重”完全是两回事。很多人模仿刘欢的鼻音,却模仿得“像打鸣”,是因为他们只顾着“捏鼻子”,忽略了气息支撑和口腔打开——刘欢的鼻音,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我特意请教了国家一级声乐演员王老师,她拆解道:“刘欢的唱法,是美声和通俗的完美结合。他的气息根基是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稳得像泰山,声音想‘飘’都飘不起来;而在共鸣上,他又把美声的‘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揉进了通俗唱法里,唱高音时,鼻音像‘助推器’,让声音更有穿透力;唱低音时,鼻音又像‘缓冲垫’,让低音不沉闷,带着叙事感。”

就像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他不是用“嗓子”喊出来的,而是用“气息”把声音“托”上去,再用鼻腔共鸣“包裹”住——听起来像鼻音重,实际上是“气息+共鸣”的精密配合,普通人模仿,只会让人觉得“堵得慌”。

三、刘欢的选择:鼻音是他“讲故事”的工具

为什么刘欢要保留这个“争议性”的鼻音?答案其实藏在他对音乐的“较真”里。

刘欢在采访里说过:“唱歌不是炫技,是讲故事。如果我为了所谓的‘完美音色’去掉鼻音,那我唱的就不是好汉歌,不是弯弯的月亮,是‘刘欢版的标准答案’,但那些歌里的人间烟火,就没了。”

你看好汉歌,写的是梁山好汉的粗犷豪迈,刘欢用浓鼻音唱,像在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声音里的“糙”,比任何精致的技巧都更贴合人物;再听天地在我心,这首歌是献给封神榜主题曲,需要一种“神性”,他鼻音里的空灵感,让声音像从云端飘下来,既有仙气,又带着人间的温度。

刘欢从没把鼻音当成“标签”,而是当成“工具”——他用鼻音给音乐“调味”,让每首歌都有不同的“味道”。就像顶级厨师不会总用同一种调料,好歌手也不会总用同一种技巧,刘欢的鼻音,就是他调色盘里最独特的那一笔。

四、为什么别人模仿不来?因为鼻音背后,是40年的“笨功夫”

很多人以为刘欢的鼻音是“天赋”,其实背后是40年日复一日的“打磨”。

上世纪80年代,刘欢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主修的是法国艺术歌曲,这种唱法对气息和共鸣的要求极其严格。后来他转向通俗乐坛,为了不让“美声腔”和“通俗唱法”打架,他花了整整10年时间磨合,才找到属于自己的“中间路线”——鼻音,就是这条路线的“副产品”。

好声音里,有学员问他:“刘欢老师,我怎么才能练成您这样的鼻音?”他笑着说:“别练鼻音,先练气息。每天练100次‘si’音,气息稳了,共鸣自然就来了。”

什么叫“笨功夫”?就是当别人都在琢磨“怎么唱高音更亮”时,他在练气息到嗓子冒烟;当别人都在研究“怎么咬字更清晰”时,他在琢磨“怎么用声音把故事讲得更动人”。这种对音乐的“轴”,让他的鼻音不再是“技巧”,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像我们说话激动时会声音发颤,那是本能;刘欢唱歌时的鼻音,是他40年音乐本能的反应。

写在最后:好的“不完美”,比完美的“套路”更动人

演唱会结束时,刘欢唱了一首新歌,歌词里有句:“人这一辈子,不都在和‘不完美’较劲吗。”台下一片掌声。

是啊,刘欢的鼻音,在有些人听来是“不完美”——不够清脆,不够标准,甚至有点“土”。但就是这份“不完美”,让他的歌有了温度,有了记忆,有了让几代人反复传唱的理由。

其实哪有什么完美的唱法?能让耳朵记住,能让心里发颤,能让几十年后听到前奏还能跟着哼唱,就是最好的唱法。就像刘欢的鼻音,争议了一辈子,也火了一辈子——因为他的声音里,藏的从来不是技巧,是他对音乐的爱,和我们普通人对生活的共鸣。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不妨闭上眼,别纠结“鼻音重不重”,听听那声音里的故事——或许你就会懂:所谓“独家秘籍”,不过是把“不完美”活成了自己的“完美”。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