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重庆驻京办,藏着多少被时光藏住的音乐与烟火?”

第一次知道重庆驻京办,是在刘欢的访谈里。他说有年冬天赶飞机,到首都机场才发现航班取消,凌晨三点摸着黑打车去长安街附近的驻京办,“就想找个能喝碗热汤的地方,没想到开门的是个重庆老师傅,端来的不只是面,还有一句‘刘老师,您的歌我们重庆人都会哼’。”

刘欢重庆驻京办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心里——在很多人印象里,“驻京办”总带着点体制内的严肃刻板,可到了刘欢这儿,却成了飘着火锅香、藏着老唱片的故事匣子。毕竟,谁会把这位用好汉歌吼出江湖气、用千万次问唱出深情的歌者,和一家藏着山城烟火气的驻京办联系在一起呢?

01 从“重庆崽儿”到“国民歌王”:驻京办里的根与魂

刘欢重庆驻京办

刘欢和重庆的缘分,早不是“去过几次”那么简单。他总说,自己骨子里的“韧劲儿”,三分来自北方音乐学院的锤炼,七分来自山城的码头脾气。

有次在音乐综艺后台,他指着角落里的重庆火锅调料罐说:“看到这辣椒面就想起小时候,我爸在重庆当兵,我跟着他在朝天门码头玩。船工号子混着火锅味儿,那是我最早的‘音乐启蒙’。”后来他唱弯弯的月亮,旋律里总藏着长江的蜿蜒;唱从头再来,低音区里又能听出码头石板路的厚重。

这些藏在旋律里的故乡密码,在重庆驻京办找到了回响。驻京办的工作人员私下说,刘欢每次来,不爱坐包厢,总爱往后厨钻。“有次大厨做了道毛血旺,刘老师一边擦汗一边说:‘辣椒放得讲究,像我们重庆人,不藏事儿。’”更绝的是,他曾在驻京办的礼堂给工作人员即兴清唱过一首重庆民谣,方言词咬得比本地人还溜,“当时大家都愣了,才发现他对这片土地的爱,早刻进了骨子里。”

02 那个不“端着”的刘欢:驻京礼堂里的“私藏音乐会”

大多数人以为刘欢是“殿堂级”的,永远端坐着弹钢琴,可重庆驻京办的礼堂,见过他最“没架子”的模样。

2018年重庆举办扶贫宣传周,驻京办邀请他做嘉宾。没想到他提前两小时就到了,既没要求准备化妆间,也没对舞台提要求,反而拉着驻京办的小姑娘聊天:“最近重庆的火锅底料有没有出新口味?我女儿总让我寄‘牛油微辣’的。”

演出那天,没按流程走,他突发奇想说:“今天不唱大歌,给大家弹点老的。”手指落在钢琴上,先是味道,接着是朋友,最后用重庆话唱了回家,礼堂里坐着的是驻京办的工作人员、重庆籍在京创业者,还有路过的保安,没人跟着节拍拍手,都在偷偷抹眼泪——那不是明星的表演,是“家人”的叙旧。

后来工作人员才知道,他特意让驻京办留了几张票给老家来的亲戚,“他们来北京不容易,就想让他们看看,‘崽儿在外面没忘本’。”

03 一家驻京办,半部山城在京“烟火史”

当然,刘欢和重庆驻京办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名人轶事”。

这家藏在长安街旁的老建筑,本身就藏着半部山城在京的“烟火史”。老重庆人知道,这里的防空洞曾藏着重庆支援全国建设的图纸,这里的餐厅曾招待过三峡移民的代表,这里的礼堂每年春节都会办“重庆老乡会”——有人带着新酿的米酒,有人背着老家的腊肉,刘欢总在那天化身“义务歌手”,唱完今儿个高兴,还要和老乡们一起跳秧歌。

有次记者问他:“为什么总愿意来驻京办?”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你看这张,1993年重庆搞三峡移民宣传,我和宋祖英在这儿唱爱我中华,台下坐着的老兵现在还给我寄橘子。这里不是‘办事的地方’,是重庆人在北京的‘家’。家嘛,不就是能放下身份、能撒泼打滚、能想起自己从哪儿来的地方?”

如今再路过重庆驻京办,总想起刘欢那句话:“音乐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技巧多高超,是能让人想起自己活着的劲头,想起家里那碗冒着热气的面。”或许这就是驻京办的魔力——它让明星有了烟火气,让普通人靠近了光,让所有关于“故乡”的歌,都有了最踏实的回响。

下次你去北京,要是路过长安街那家飘着火锅香的驻京办,不妨停下脚步。说不定哪天,就能听见琴房里传来熟悉的歌声,那旋律里,有你我的故乡,也有刘欢藏在歌里的、对这片土地最真的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