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说刘欢迎是太原的“活名片”?这座古城的简介里藏着她的故事!

提起太原,你会想到什么?是2500年建城史的厚重,还是“晋阳自古帝王都”的霸气?是街头巷尾刀削面的筋道,还是汾河公园畔的晚风?在这些刻着“太原记忆”的符号里,还有一个名字正被越来越多人提起——她就是带着山西姑娘的直爽与韧劲儿,在娱乐圈闯出一片天的刘欢迎。这位从龙城走出的艺人,用实力和乡愁,让更多人读懂了太原的另一面:既有古都的沉稳大气,也有年轻人的热血鲜活。

刘欢迎太原市简介

太原:一座被“低估”的千年古城

若只看地图上的坐标,太原或许不如北上广深那般耀眼,但翻开历史书,你会发现它才是绕不开的“顶流”。这里曾是赵国的都城,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晋商纵横天下的起点。走在晋祠里,周代柏树依旧苍劲,宋代彩塑的侍女仿佛随时会转身低语;站在双塔寺下,明代砖塔矗立千年,看过多少朝代更迭,听过多少马蹄声远。

刘欢迎太原市简介

但太原的魅力,早不止于“老古董”。如今的它,是妥妥的“吃货天堂”——清晨的早点铺,一碗刀削面配上几勺秘制杂酱,能让你能量满格开启一天;午后的“头脑”店(别被名字吓到,这是太原特色药膳早餐),羊肉、黄芪、莲藕炖成一锅,配着黄酒下肚,暖到心里;夜幕降临,柳巷的烤串摊升腾起烟火气,羊肉串配冰啤,这才是山西人的浪漫。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座古老的工业城,正悄悄长出“新芽”。晋源区的“太原古县城”,复刻了明清街巷,红灯笼挂起来,戏曲声穿出来,仿佛穿越时空;迎泽大街的梧桐树依旧茂盛,两旁高楼林立,与远处的西山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太原,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你既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刘欢迎:从太原街巷走来的“追光者”

刘欢迎的故事,就藏在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她出生在太原一个普通的居民区,从小就在杂粮店里帮着称重,在小学门口的文具店蹭过写作业的时间。上学路上的迎泽公园,是她和同学疯闹的“秘密基地”;周末跟着奶奶去晋祠,听着“难老泉”的传说长大。“太原人骨子里有股‘实在劲儿,”刘欢迎在采访里笑着说,“就像咱做的面食,看着朴实,吃起来筋道,有嚼头。”

这份“实在”,成了她闯娱乐圈的“通行证”。刚北漂时,她住过地下室,跑过无数剧组,从小角色到“有几句台词的演员”,她从未抱怨过:“我妈总说,太原人能扛事,当年晋商走西口,靠的不就是这股劲?”后来,她终于凭借一部都市剧里的“接地气小市民”角色被观众记住,那个说着“山西味”普通话、风风火火办事儿的样子,像极了每个城市里热心肠的邻家姐姐。

成名后,刘欢迎从没忘记自己是“太原姑娘”。每次回老家,她必去柳巷吃碗“认一力蒸饺”,必去“认一力”隔壁的老鼠巷买点“麻叶”;社交账号里,她晒过汾河边的日出,也晒过老陈醋厂的酿醋场景,配文写着“这才是我家乡的‘灵魂调料’”。去年,她还担任了“太原文化旅游推广大使”,拍宣传片时特意选在了古县城的街巷里,穿着对襟袄,对着镜头介绍:“你们看这青砖灰瓦,每一块砖都藏着故事,跟我一样,看着安静,但心里有火。”

刘欢迎与太原: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双向奔赴”

有人说,艺人就是城市的“移动名片”。对太原来说,刘欢迎这张“名片”太鲜活了——她不像流量明星那样遥远,她会说太原话,会吃路边摊,会在直播时教网友“如何正确地吃刀削面”(“一定要把蒜泥和醋配够,这才是山西人的讲究!”)。她也从不回避自己的“太原基因”,反而把这份标签变成了骄傲:“我感谢太原给了我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让我在娱乐圈里能站得直、走得稳。”

而对刘欢迎而言,太原是她的“根”。无论走多远,她记得儿时爬过的崛山红叶,记得夏夜街边的大蒲扇,记得过年时奶奶包的“太原饺子”(馅里要放胡萝卜和木耳,寓意“招财进宝”)。“每次我累的时候,想想老家,就又有劲儿了,”她说,“太原就像我身后的大山,不管我飞多高,都知道有地方可以停靠。”

如今,当“刘欢迎”和“太原”被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人的成长,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就像她说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太原的故事很长很长,我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讲给你们听。”

下次,当你路过太原,不妨在柳巷停下脚步,尝一碗刀削面;或者去晋祠的碑林里走走,感受千年的风。或许,你还会在某个街角,遇到像刘欢迎一样,带着“太原印记”的追光者——他们身上,有这座古城的过去,也有它的未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