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欢,你的脑子里会先蹦出哪个词?是“华语乐坛活化石”的厚重,还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亦或是弯弯的月亮里绕梁三日的婉转?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那个在舞台上用声音讲故事的男人,放下话筒,拿起画笔,会画出什么样的世界?
歌声之外,他的画笔里有另一种“深情”
大多数人只知道刘欢的歌,却少有人留意,他的画架早就藏在音乐室的角落里。去年某次音乐节后台,有网友拍到他休息时对着速写本勾画,笔尖落纸的沉静,和舞台上挥洒自如的判若两人。后来他在访谈里轻描淡写地提过一句:“唱歌是给耳朵听的,画画是给心看的。”
你敢信吗?这个在镜头前总穿着休闲装、戴副眼镜的男人,画起画来有种较真的劲儿。有合作过的工作人员说,他画一幅静物能窝在画室一下午,连助理喊吃饭都听不见,非要等到光影在画布上“站”稳了才罢休。不像有些明星玩票随便涂两笔,他的画本里全是带着“小心思”的细节:画老北京胡同,会特意在墙根添几只晒太阳的流浪猫;画妻子沐告鲁的侧脸,嘴角要画得比真实照片弯一点,说是“得把心里的甜画出来”。
他的画,不是“名人消遣”,是刻在骨子里的艺术基因
可能有人会说:“刘欢老师又不是专业画家,画画不就是业余爱好吗?”但你只要翻开他的履历,就会明白:这个男人的人生,从来就没和“艺术”分开过。
6岁学琴,10岁登台唱京剧,后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钢琴辅修作曲,再到后来成为中国内地首位登上美国超级碗献唱的歌手……刘欢的艺术之路,从来都是“专业选手”的配置。他对美学的敏感,早就从音符延伸到了色彩和线条里。有次他聊起创作千万次的问的初衷,说“脑子里先有了画面感,旋律才跟着跑”,这种“用视觉找听觉”的习惯,和绘画中“用构图立情感”的逻辑,本质上是一回事。
更难得的是,他的画里没名人的“架子”。不像有些明星非得把自己的画拍得高高在上、标价百万,刘欢发在社交平台上的画,常配着调侃的文案:“最新练习,画了三遍,还是没把猫的睡姿画对,看来得跟我们家‘煤球’(他家宠物猫)再取取经。” 你看,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从不会把技巧当成炫耀的筹码,反而会把笨拙和真诚,当成最珍贵的“签名”。
为什么我们总在刘欢的“副业”里,看见更真实的他?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跨界艺人”:演员去唱歌,歌手去演戏,最后大多落得个“样样通,样样松”的吐槽。但刘欢不一样,他唱歌时,我们听见的是岁月沉淀;他画画时,我们看见的是生活温度。
为什么?因为他的“跨界”,从来不是“赶时髦”,而是“回归本真”。他曾说:“人这一辈子,得给自己留点‘没用’的事,做的时候不为名,不为利,就图个心里踏实。” 对他来说,唱歌是“责任”,是要给听众带来好作品;画画是“喜欢”,是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正是这种“不功利”,让他的画里少了技巧的刻意,多了生活的烟火气——画窗外的银杏,会写一句“今年北京的秋天,比去年黄得慢”;画女儿的童年,会备注“闺女说要画个会飞的蛋糕,结果她自己先吃掉半块”。
这样的刘欢,哪像在“跨界”?他只是在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讲同一个故事:关于生活,关于热爱,关于怎么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所以你看,当我们在好汉歌里听他的豪迈时,其实不该忽略,那豪迈背后,藏着他对生活细节的温柔;当我们在从头再来里听他的鼓励时,也别忘了,那鼓励里,有他对艺术纯粹的执着。
刘欢老师的画,或许没有专业画家的卖弄技巧,也没有天价拍卖的噱头,但它有一样最珍贵的东西:真实。就像他歌声里总带着的“人间气”,他的画里,也藏着一个不戴口罩、不端架子的刘欢——一个会为了画不好一只猫而苦恼,会因为画里多了缕阳光而开心的,普通人。
下次再听到他的歌,不妨想象一下:那个用声音打动世界的男人,此刻或许正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在纸上,描摹着窗边那棵慢慢变黄的银杏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