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姜昆,一个唱遍江湖,一个说遍众生,为何他们都被称为“老师”?

提起刘欢,很多人的歌单里可能都躺着好汉歌弯弯的月亮;提到姜昆,春晚舞台上那个妙语连珠的相声大师,是几代人过年的固定记忆。一个站在音乐殿堂里歌唱,一个站在相声舞台上游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不管是年轻人口中的“刘教授”,还是曲艺界的“姜主席”,人们总爱在他们名字后面加个“老师”二字——这声“老师”,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刘欢老师和姜昆

刘欢的“歌声里”藏着中国音乐的三十年

想当年,刘欢的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得全国上下热血沸腾,没人想到这个嗓音浑厚、眼神坚定的北京小伙,后来会成为“中国流行音乐活教科书”。可要说刘欢最让人服气的,从来不只是他唱了多少神曲,而是他对待音乐的“较真”劲儿。

刘欢老师和姜昆

好汉歌火了之后,有人问他为啥不趁热多出几首口水歌,他却说:“音乐不是快餐,得有嚼头。”后来他在中国好歌曲当导师,从不吝啬对原创的尊重,有年轻选手的作品太“小众”,评委们觉得没市场,他却拍着桌子说:“好音乐不该被定义!”正是这种“宁可不唱,也不敷衍”的劲头,让他手把手带出了姚贝娜、谭维维一批好声音,连国际大牌音乐人都说:“刘欢懂的中国音乐,比我们都深。”

更鲜为人知的是,刘欢在中央音乐学院教了快三十年书,他的课永远座无虚席。有学生说:“刘老师上课从不说教,一首歌从和声到编曲,能掰开揉碎了讲三小时,却让你觉得比听故事还带劲。”难怪不管走到哪儿,他都喜欢被人叫“刘老师”——这声称呼,是对他“音乐匠人”身份最好的认证。

刘欢老师和姜昆

姜昆的“相声里”说尽中国人的笑与泪

如果说刘欢是用歌声刻时代,姜昆就是用相声写人间。从如此包装讽刺跟风乱象,到我有点晕吐槽网络热词,他的相声从不是“为了逗笑而逗笑”,总能戳中时代的痛点。记得80年代有人说“相声快不行了”,姜昆却带着团队跑遍基层工厂、田间地头,把工人的喜怒哀乐、农民的生活趣事编成段子,硬生生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春晚舞台又“火”了几十年。

作为曲协主席,姜昆干的事更“不务正业”:他带头搞相声进校园,让00后孩子也能听懂“学唱”的魅力;他推动相声和网络结合,扶持卢鑫玉浩这样的年轻相声演员,说“别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有次采访,他说:“相声演员得是‘时代的传声筒’,光自己逗乐不行,得让更多人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更让人佩服的是,姜昆从没把自己当“明星”。有次他下基层演出,散场后观众围着他签名,他却拉着一个老相声演员的手说:“您才是老师,我是来跟您学习的。”这份对艺术的敬畏,让“姜老师”三个字,成了相声界最实在的口碑。

“老师”二字,是比“大师”更重的分量

刘欢和姜昆,一个在音符里打滚,一个在话筒前耕耘,看似是两条平行线,却藏着共同的执拗:他们从不把自己当“明星”,而当成“艺术的搬运工”。刘欢敢把国际化的音乐理念搬进课堂,只为让学生知道“中国音乐可以这样酷”;姜昆敢把相声从舞台拉到直播间,只为让这门老艺术“活”在当下。

他们或许都拿过“终身成就奖”,但最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个在录音棚里反复修音的刘欢,是那个在排练厅里给年轻演员改词的姜昆。就像有人说的:“真正的老师,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仰望,而是弯下腰,让艺术的光照得更远。”

下次听到好汉歌,别忘了跟身边的人说:“刘欢老师写的歌,听三十年都不腻。”下次看到相声段子,也可以感慨:“姜昆老师说的相声,道尽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毕竟,能被几代人真心叫一声“老师”的,从来不只是艺术家,更是把根深深扎进时代土壤的“摆渡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