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中国好声音后台,化妆师正给李明(化名)整理刘海,观众席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快看!这不是年轻版刘欢老师吗?”镜头扫过去,李明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不好意思地笑,那一瞬间,连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都像极了他导师刘欢当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的模样。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李明盲选转椅时,用那把低沉醇厚的中音唱弯弯的月亮,刘欢就笑着拍手:“这声音,跟我年轻时是真像!”后来每次他站在舞台上,弹幕里“小刘欢”三个字就没断过,有人甚至扒出他早年唱歌的视频,对比两人的音色、咬字,甚至说话时喜欢用手势的习惯,最后得出结论:“这哪是像,简直是照着刘欢年轻时候长的!”
可李明自己却说:“我其实更想成为‘李明’,而不是‘小刘欢’。”这话里藏着多少年轻艺人的挣扎——当你的声音被贴上“复刻”的标签,是种幸运还是束缚?刘欢知道后,后台拍了拍他的肩:“声音像是个好起点,但音乐里的魂,得你自己找。”
为什么刘欢组总出“小刘欢”?
这得从刘欢选人的标准说起。这些年他当导师,从来不纠结“技巧多炫”“音多高”,反而总盯着“你是不是真把歌当回事”。有次排练,李明唱千万次的问,故意加了几个高音炫技,唱完问刘欢怎么样,刘欢皱着眉说:“词里说的‘千万次’,是你心里真的有千万次疑问吗?还是为了‘哇’一下观众?”那天他让李明坐下,给他讲当年录北京颂歌的故事:“那时我每天在录音棚待12小时,就为了找到‘啊~北京’那一声里,对这片土地最真的情感。”
你看,刘欢要的“像”,从来不是声音的皮囊,是音乐的“魂”。他年轻时以“教科书般的气息控制”闻名,现在李明唱弯弯的月亮,气息稳得像在胸腔里装了弹簧,这种“稳”不是天生,是刘欢一句“别急,让气带着你走”反复练出来的;他唱歌时总爱闭眼沉浸,李明模仿过,却被刘欢拦住:“别学我闭眼,你得找到让自己沉进去的点,也许是歌词里的故事,也许是心里的一个人。”所以后来李明再唱,眼睛亮亮的,像在给谁讲故事,倒真有了几分刘欢当年“用声音叙事”的影子。
“小刘欢”们:站在巨人肩膀上,还是被影子罩住?
这些年刘欢组出的“小刘欢”,不止李明一个。2021年的学员张磊(化名),音色和他像得几乎能重叠,被观众叫“刘欢2.0”,后来发行的单老街里,他特意加了段口琴,刘欢听到后电话里说:“好,你找到了属于你的老街。”现在张磊很少再被叫“小刘欢”,大家说他是“用刘欢的嗓子,讲自己的故事”。
可不是每个“小刘欢”都这么幸运。有个叫王薇(化名)的女生,初选时因唱好汉歌被刘欢转身,因为那声“大河向东流”,和刘欢20年前演唱会版本几乎一样。后来她参加综艺,总被人cue“模仿刘欢”,渐渐开始焦虑,甚至在后台问刘欢:“老师,我是不是永远都逃不掉了?”刘欢递给她一杯温水:“你看这水,能映出人的影子,但倒进不同的杯子里,形状就不一样了。你的杯子是什么样,得自己选。”后来王薇尝试了民谣、爵士,虽然声音还带着刘欢的醇厚,却多了份女子的柔软,现在有人说:“她不是小刘欢,是会唱爵士的‘王薇’。”
音乐的传承:是“复制”还是“唤醒”?
刘欢自己其实也曾是“别人口中的小刘欢”。20岁出头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总有人说“这声音像李光羲”,后来唱想说爱你不容易,又有人说“像张行”。但他从不在意这些“像”,“模仿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没用的,”他在一次采访里说,“就像书法,你临摹王羲之一辈子,除非写出自己的章法,否则永远不是书法家。”
所以当李明在台上唱着弯弯的月亮,台下观众既为刘欢的“眼光”鼓掌,也为李明的“勇气”动容时,或许这才是“小刘欢”该有的样子——不是要成为“第二个刘欢”,而是带着刘欢给的“音乐火种”,去烧出属于自己的光。就像刘欢当年接过李光羲、王昆先生的接力棒,现在又把这棒子递给李明、张磊,不是让他们跑同一条路,而是让他们跑得更远,去听众没听过的地方。
下期节目预告出来,李明要唱一首原创歌,歌名叫我的月亮。弹幕里有人说:“这名字听着就有自己的东西了。”有人说:“不知道唱得怎么样,但再也不想叫他小刘欢了。”
你看,有时候“像”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小刘欢”们终于敢把导师的影子藏在身后,露出自己的脸时,观众才会真正记住他。毕竟,华语乐坛不缺“复刻的声音”,缺的是“敢不一样的灵魂”。
下一个站上舞台的“小刘欢”,你准备好,唱自己的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