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第无数次“回头”,我们到底在追什么?

2019年的歌手总决赛后台,刘欢刚唱完从前慢,坐在化妆台前卸妆时,突然对记者说:“你发现没?我每次唱完歌,总忍不住要回头看一眼乐队。”那天的镜头里,他转身的方向,贝斯手手背上的青色血管、吉他手拨弦时蜷曲的指尖、键盘手盯着谱子微微蹙的眉角,都被他收进了眼底。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总回头”,他说:“不是怕他们走,是怕我走得太快,忘了他们陪我走的路。”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很多人对“刘欢第N次”的记忆闸门。从1987年那个背着吉他站在北京电影学院走廊里弹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年轻人,到2023年演唱会上被全场大合唱弯弯的月亮淹没的中年人,刘欢的“第无数次”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站在台上,他都在重新回答同一个问题:“艺术家到底该为谁而活?”

第1次“被听见”时,他怀里揣着一把“破吉他”

刘欢第第

1987年,刘欢24岁,刚从北京国际关系大学毕业留校任教。那年的深秋,他抱着一把掉了漆的木吉他,在同学宿舍里录音。写歌的朋友给了他一段旋律,说是个缉毒警察的故事,问他能不能唱出“年轻人的热血”。刘欢抱着吉他试了三遍,嗓子从发紧到沙哑,最后吼出了“几度风雨走,几度春秋冬”的副歌。

录音带被朋友塞进了电视剧便衣警察剧组。导演刘欢(没错,同名)听完后,直接在办公桌上摔了笔:“就是他了!这嗓子,不火都对不起那些穿警服的!”可播出那天,刘欢正挤在学校的食堂里排队买馒头,电视里的主题曲响起来时,他手里的馒头突然掉在地上——邻桌的几个同学拍着桌子喊:“这不是你唱的吗?!”

那是他人生第1次被全国人民“听见”。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他挠着头笑:“怕什么?就觉得这首歌替那些人说出了想说的话。”那之后,他在北外的课堂里,总有学生偷偷递纸条:“老师,您能再唱一遍少年壮志不言愁吗?”他每次都放下教案,清清嗓子唱。唱到“金色盾牌,热血铸就”时,教室后排总会有男生偷偷抹眼睛。

第N次“转身”时,他把“导师椅”变成了“观众席”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开播,刘欢坐在导师椅上,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手里永远拿着一瓶矿泉水。那年的学员,有酒吧驻唱歌手,有工地工人,有还在上音乐学院的学生。选到盲弁环节,有个叫吉克隽逸的彝族女孩,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彝人制造,跑到一半时突然卡壳,站在台上抹眼泪。

所有人都以为刘欢会按按钮转过去,他却摘下耳机,对着女孩说:“别紧张,你刚才那声高音特别有味道,从头再来一遍。”后来女孩哭着唱完,转身时看到刘欢正盯着她点头,眼里没有导师的审视,倒像个坐在台下听歌的听众。

那之后的四季导师,刘欢从没把“抢人”当成目标。有学员选了别的导师,他会鼓掌喊好;有学员唱得不好,他会直接说:“这首歌现在唱,你还差十年火候。”有次录节目,杨坤问他“您怎么从不抢学员”,刘欢拧开矿泉水瓶,说:“我坐在这儿,是想听别人怎么唱歌,不是教别人怎么唱歌。年轻歌手有他们的路,我在这儿,就是给她们搭个台阶。”

后来有人说“刘欢的导师椅像个摆设”,他却挺得意:“摆设怎么了?如果每个导师都急着抢人,那这节目不就成‘抢人大战’了?音乐的事,得让音乐说话。”

第1场“个人演唱会”时,他唱着唱着就哭了

2015年,“刘欢·欢歌”巡回演唱会首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唱。那天穿红T恤的刘欢,站在升降台上唱完弯弯的月亮时,突然蹲下来捂住脸。台下有观众喊:“刘老师别哭!我们哭您还怎么唱啊!”他抬起头,笑着说:“不是难过,是想起1990年,我第一次唱这首歌,还是在录像棚里,对着一块绿布唱的。今天看到你们手里挥的荧光棒,比我当年梦里的还要亮。”

那场演唱会,他没请任何伴舞,乐队就摆在舞台正中央。唱好汉歌时,萨克斯手即兴加了一段花腔,他停下来对着乐队指挥点头;唱从头再来时,台下有位白发老人跟着合唱,他走下舞台,把话筒递给老人,说:“您来,我给您和音。”

后来有人说“刘欢的演唱会像场老友聚会”,他咧嘴笑:“本来就是聚会啊!我唱歌给你们听,你们给我鼓掌,这事儿多简单。”

那天演唱会的刘欢背着那把掉了漆的木吉他,唱了一首没人听过的老歌。他说这是20岁时写的,词写的是“背着吉他走天涯,累了就看看天”。唱到“累了就看看天”时,他抬头望了一眼体育馆顶棚的灯光,眼角又有光。有记者问他“演唱会为什么要带吉他”,他说:“这是我的‘第1次’,也是我的‘永远’。你们看,就算站再高的舞台,我也得让它知道,我最初的样子,是这样的。”

第无数个“第N次”里,他活成了“音乐本身”

2023年,刘欢62岁,头发已经全白,有次采访他开玩笑说:“现在上台得拿个小抄,不然歌词记不住。”可只要音乐响起,他还是那个会转头看乐队的刘欢,会蹲下来给观众递话筒的刘欢,会唱到动情处抹眼睛的刘欢。

有人问他“会不会退休”,他摆摆手:“退什么休?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唱,我就一直唱下去。再说了,我儿子现在也学音乐,哪天他说‘爸,咱们来个二重奏’,我肯定答应。”

其实刘欢的“第N次”,从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1987年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是想替年轻人喊出热血;2012年他坐在导师椅上,是想给年轻歌手一个台阶;2015年他办演唱会,是想和歌迷一起“回家”。每一次“第N次”,都是他音乐生命的“第1次”——就像他说的:“歌是人写的,人是活的。活明白了,歌才能活明白。”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的第无数次“回头”,我们到底在追什么?是那个22岁就敢为缉毒警察唱主题曲的少年?是那个从不抢学员、只给学员搭台阶的导师?还是那个60多岁还会因为歌迷的荧光棒而流泪的普通人?

或许都不是。我们追的,是他在“第无数次”里,依然没有弄丢的“第1次”——那个为音乐而纯粹,为人而真诚,为每一次“回头”都心怀感恩的刘欢。

毕竟这个世界上,能让记住你说过的每一句歌词,又能记住你转身的每一个瞬间的人,不多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