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刘欢这个名字总能绕不开——他的嗓音醇厚如陈年佳酿,穿透力足以“震”开耳朵;他的音乐态度,从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意气风发,到弯弯的月亮的柔情似水,再到近年好声音舞台上那句“音乐需要敬畏”,始终带着一股“不为流量折腰”的硬气。可近几年,坊间突然冒出一个“刘欢第二亮子”的说法,听得人一头雾水:“亮子”是谁?凭啥能和刘欢绑在一起?是音乐圈的“新口头禅”,还是真有人在悄悄接过这位乐坛前辈的“接力棒”?
先别急着“封神”,刘欢的“大旗”到底有多难接?
要聊“第二亮子”,得先明白刘欢的“大旗”里到底装了啥——可不是随便会几首歌就能扛起来的。
音乐功底上,刘欢是科班出身的“学霸”:中央音乐院的声乐硕士,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美声、民族、通俗的“跨界唱功”没得挑,高中时就能驾驭今夜无人入睡这样的“高难度曲目”,后来转型流行音乐,又能把千万里唱出山河气魄,这份“音域宽、技巧深”的本事,现在有几个歌手敢说“超车”?
创作和表达上,他更像个“音乐思想者”。早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把离别、挣扎、希望揉碎了唱,旋律一起,老听众的眼泪就控制不住;后来给水浒传写好汉歌,一句“大河向东流啊”,土得掉渣却又火得冒烟,这才是真正的“百姓音乐”;就连参加综艺,也不搞“卖惨”或“炫技”,在歌手里把从头再来编成交响版,对着镜头说“音乐人得对得起自己手里的活儿”,这份“不媚俗”的清醒,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更显珍贵。
更别提他那些“出圈”的金句:“别把观众的耳朵当傻子”“选歌不是选高音,是选能打动自己的故事”,话糙理不糙,句句戳中行业的痛点——现在的乐坛,缺的不正是这种“敢说真话”的骨头吗?
所以“第二亮子”要接班,得先问问自己:有刘欢那样的“真功夫”吗?有他“爱较真”的倔脾气吗?有几十年如一日“把音乐当命”的坚持吗?
“亮子”是谁?有人猜是“学院派新秀”,有人说是“中年黑马”
既然要聊“第二亮子”,总得有个“候选人”吧?这些年,关于这个名字的猜测不少,大致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学院派接班人”。比如中央音乐院走出的周深,嗓音空灵似女声,技巧扎实得能让专业人士点头,周深自己也说过“刘欢老师是我的偶像”,但他走的路子和刘欢不同,更像是一个“特例”,很难直接对标;再比如声入人心的阿云嘎,音乐剧唱功顶级,舞台感染力强,但公众认知里,他的“国民度”似乎还差那么一点点,能不能扛起“大旗”不好说。
另一类是“中年实力派”。比如杨坤,嗓音沙哑有辨识度,空城牧马人唱出中年男人的江湖气,可风格和刘欢的“醇厚大气”比起来,还是更“市井”些;再比如韩磊,人称“内地一哥”,音域宽、作品多,但韩磊自己都调侃“我不过是个唱歌的”,少了刘欢那种“学者气质”和“行业使命感”。
直到最近,有网友把目光锁定在歌手萨顶顶身上。她算“跨界选手”——早年唱万物生火遍全国,后来潜心钻研民族音乐融合电子,风格变得“天马行空”,但后来带着左手指月参加歌手2020,一曲唱完,连刘欢都在后台点头:“她把自己融进了音乐里。”不过萨顶顶的“实验性”太强,大众接受度似乎也受限……
等等,说到这里,突然发现个问题:“第二亮子”一定要是“歌手”吗?会不会是指某个“幕后推手”?比如刘欢御用的编曲人捞仔,或者这几年被业内称为“刘欢2.0”的音乐总监?可捞仔自己都说“刘欢只有一个,我捞仔就是个‘伴奏匠’”,这“亮子”二字,怕是指向了更“前台”的存在。
比“第二亮子”更重要的,是华语乐坛缺不缺“下一个刘欢”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执着于“刘欢第二亮子”,或许不是非要找“复制品”,而是怀念那个“只靠作品说话”的时代。
现在的乐坛,不缺流量歌手,不缺“抖音神曲”,缺的是能让人“一听再听”的歌,缺的是把“当歌手”当成“做事业”的人。刘欢的好汉歌火了25年,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 still 是BGM常客;他的千万里唱出多少人的乡愁,比起那些“火三个月就消失”的口水歌,这才是“经典的力量”。
所以与其问“刘欢第二亮子是谁”,不如问“华语乐坛还需要‘第二个刘欢’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模一样的嗓子”,而是“一样较真的态度”,不为一时热度妥协,不为流量数据折腰,把音乐当成“艺术”而非“商品”。
就像刘欢在一次采访里说的:“音乐人得有自己的‘定盘星’,这个定盘星,就是听众的心。”愿“第二亮子”不是传说,愿那些真正热爱音乐、尊重音乐的人,都能被看见——毕竟,乐坛的星空,需要更多“亮”起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