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好声音2020总决赛的灯光暗下,李健对着空置的导师椅轻轻说了句:“如果刘欢老师在,肯定会很开心。”台下观众突然沉默——那个连续三季坐在椅子左侧、总戴着标志性鸭舌帽、说话像说相声却句句戳中音乐本质的男人,怎么就不见了?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横空出世,成了多少人夏天的“必修课”。导师席上,那英敢说敢骂,杨坤“32场演唱会”梗玩不腻,庾澄庆活力四射,而刘欢,像个安静的音乐“定海神针”。他不像其他导师那样用“我想要你”轰炸学员,总爱先听完整首歌,然后扶着眼镜慢悠悠开口:“刚才这段和声,你其实可以试试降半个调,会更显情绪。”学员紧张,他会说“别慌,咱就当喝茶聊天”;其他导师争抢,他会摆手:“让年轻人多选选,我这不急。”有人统计过,前三季刘欢转身次数最少,但每到关键抉择,他的建议总能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唱歌不只是飙高音。”
后来节目越改越花,导师席位开始“大换血”,那英、哈林渐次离开,只有刘欢守到了第五季(2016年)。可细心的观众发现,他话更少了,点评更像“音乐公开课”:讲非洲时刻里的节奏律动,聊在水一方的和声编排,甚至会在学员唱完抒情歌后,突然聊起“德语艺术歌曲的咬字细节”。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他“要不要更‘综艺化’一点”,他笑了笑:“音乐这东西,太‘热闹’了就变味了。”或许正是这份“较真”,让刘欢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成了“异类”——其他导师靠收视率和话题度,而他靠的是音乐人的“信服力”。
所以2020年第六季突然宣布刘欢“因档期冲突无法继续”,不少观众第一反应是“不信”。要知道,刘欢除了综艺,几乎不接商业活动,反而一直在筹备自己的原创音乐,甚至还带着北音的学生搞实践。有业内人私下聊:“‘档期’可能是借口,更可能是节目和他‘掰了’。”你看,第六季开始,节目组请来李健、李荣浩这类“流量导师”,剪辑重点也从“音乐对决”变成“导师抢人段子”,连学员都吐槽:“导师比我们紧张,镜头比多。”刘欢那种“坐着等歌完再说话”的节奏,显然跟新玩法“不合拍”。
现在回看刘欢离开后的好声音,音乐性真的变强了吗?倒是不时有学员吐槽“为了效果刻意改编导师的歌”,评委席上少了那个“总泼冷水却说真话”的人,点评更像“夸夸大会”。有老观众在社交平台写:“以前看好声音是为了听好歌,现在是为了看导师‘作秀’。”这话有点狠,但扎心——刘欢在的时候,他像个“过滤器”,把节目从“娱乐狂欢”拉回“音乐本质”;他走了,节目似乎又掉回了那个靠话题度生存的漩涡。
其实不止好声音,整个综艺圈都在犯“急病”:流量至上、话题为王,忘了观众最初为什么打开电视。刘欢的离开,或许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群音乐人的“无声抗议”。就像他在一次采访里说的:“音乐是慢功夫,综艺是快消费,把这两者硬凑在一起,迟早要出问题。”
所以再问一遍:刘欢突然离开中国好声音,真的是“档期冲突”那么简单吗?还是说,当综艺不再需要那个说“你这首歌技术没问题,但没感情”的导师时,他就该体面退场了?毕竟,舞台上的聚光灯可以换无数盏,但愿意为“真音乐”低头的人,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