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禧:那个拒当“流量商品”的唱作人,凭什么让圈内外集体喊“她懂我们”?

在热搜快到能“炒熟鸡蛋”的娱乐圈,有人靠综艺镜头刷存在,有人靠八卦词条固粉,却偏偏有这么个人——出道八年没上过常综,社交账号常年“静态更新”,甚至被粉丝调侃“比我的朋友圈还安静”。但就是她,刘欢禧,前阵子为新歌写的几句歌词,在评论区炸出两万条“哭到喉咙哑”的长评;她三年前给一位新人写的歌,最近突然翻红,原唱发微博说“欢禧没要一分钱,只说希望歌被听见”。

刘欢禧

她的“慢”,是“不想把观众当傻子”

第一次见到刘欢禧,是在她工作室的录音室。那天下午,音响里循环着demo,她趴在桌上改歌词,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比空调还安静。桌上堆着十几个笔记本,翻开都是密密麻麻的修改:“这里太直白,换成‘晚风把心事吹成褶皱’会不会更疼?”“副歌的‘眼泪’太俗,改成‘月光碎在眼角’,画面是不是有了?”

刘欢禧

“写歌就像绣花,一针都不能错。”她抬头时,眼里还带着看屏幕的疲惫,但说起创作就亮了。“我害怕那种‘为了传唱度降智’的歌词,观众又不是听不懂,凭什么糊弄?”2016年她出第一张EP,主打歌被说“太小众”,公司想改旋律让她加入“洗脑hook”,她直接在会议室摔了铅笔:“要么不改,要么我一个人扛所有成本。”

后来这张EP卖得不算好,却让她收获了一批“死忠粉”。有个粉丝在微博私信她:“我失恋时循环你的歌,每句都像在说我,谢谢你不写‘痛痛痛’,而是写‘心事在路灯下长出了根’。”刘欢禧回了一个“抱抱”的表情,说:“其实我才是被你们救了——你们让我知道,好作品真的能找到懂它的人。”

刘欢禧

从“被说‘没观众缘’”到“被圈内人争相合作”

刘欢禧不是科班出身,大学学的是会计,第一次跑酒吧唱歌时,紧张到把麦克风当吉他抱。有观众起哄“唱点流行的!”,她硬着头皮唱了自己写的歌,结果唱到一半,台下有个大叔喊:“姑娘,你这词儿比那些口水歌强多了!”

这句话让她坚持了五年“地下唱作人”生活。白天做财务,晚上写歌、跑场,累到喉咙出血就含着润喉唱。直到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帮一位歌手写demo,制作人听完当场拍板:“这词得让原作者来唱!”那张EP褶皱里的月光火了,不是因为炒作,是因为歌迷发现:“这个唱‘月光碎成盐’的女孩,原来一直在我们身边。”

现在的刘欢禧,圈内人缘好到让人眼红。歌手张惠妹的新歌找她写词,说“要的不是歌词,是能戳进心里的话”;演员周迅拍电影,点名要她写主题曲,因为“她写的词有温度,像角色自己在说话”。但她在采访里却说:“我从没想过‘红’,就想好好写歌。有人找我写歌,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不能砸了招牌。”

当“流量时代”遇上“她这种人”

现在的娱乐圈,永远在追逐“热点”。新歌发前必须买热搜,拍戏前先炒CP,连发个动态都要算“最佳曝光时间”。但刘欢像个“异类”——新歌发布不发宣传稿,靠歌迷自发推荐;直播时不说“记得关注我”,只说“你们喜欢听,我就一直写”。

有次采访,问她“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多接点商业活动”,她笑了笑,指着窗外:“你看那棵树,它拼命往上长,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还是为了本身能长得更稳?”顿了顿,她说:“我不想当烟花,想当棵树。树不用刻意发光,但总有需要 shade 的人,会走到它下面来。”

前不久,她发了新歌慢生长,里面有句歌词:“他们说我太慢,可慢的东西,才藏得住真东西。”评论区里,有粉丝留言:“在这个‘30秒就要抓住眼球’的时代,你是唯一敢让我们慢慢听的人。”

或许这就是刘欢禧被越来越多人记住的原因——她不追流量,流量反而追她;她不讨好观众,观众却心甘情愿被她“驯服”。就像她自己说的:“好作品会自己走路,我只要做好那个提灯的人,照亮它该走的路。”

现在的你,有多久没认真听过一首歌,不是因为“热搜推荐”,而是因为它刚好说出了你心里的话?刘欢禧的存在,或许就是给这个浮躁的时代的一剂定心丸:慢一点,真一点,我们想要的,其实一直都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