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欢,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岁月从你身边悄悄滑过”的温柔,是歌手舞台上用岁月沉淀的嗓音唱哭无数观众的实力派。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华语乐坛“定海神针”级的人物,近些年还有另一个身份——让无数学生“追着跑”的音乐教授。他的课,究竟有什么魔力?
不是“速成班”,是“把音乐揉碎了讲”
“别想着一节课就能成歌神,咱们先把音乐里的‘人’给找回来。”这是刘欢在课堂上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他从不让学生盲目模仿技巧,反而带着他们“抠细节”:学橄榄树,他会问“你想象中的沙漠是什么颜色?三毛的背包里除了橄榄树,还装着什么?”;教千万次的问,他会放一段孔子的纪录片,说“你看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跟这首歌里追问的劲头,是不是一回事?”
有次讲民族唱法,他直接带着学生去胡同里找老艺人,听阿婆哼童谣,用手机录下风吹过屋檐的响声。“真正的音乐不在录音棚里,在生活里。”这句话,让一个原本觉得民歌“土”的学生后来爱上了茉莉花,甚至在毕业演出上改编成了爵士版,让全场惊艳。
“五音不全”的程序员,凭什么敢在年会上开口唱?
“我以前唱歌,朋友都说我‘像踩了猫’。”李磊是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30岁前从没在公开场合唱过歌。直到他报了刘欢的线上课,彻底变了个人。
“第一节课,刘老师没让我唱,让我给送别写一段故事。我写了大学毕业,跟室友在宿舍楼下哭鼻子,哼着‘长亭外’的场景。他说:‘你看,你心里有东西,声音就不会骗人。’”后来李磊慢慢发现,唱歌不需要“完美的高音”,而是要把自己的故事放进去。去年公司年会,他唱了刘欢教的从头再来,同事都惊了:“你不是五音不全吗?怎么这么有感染力?”
李磊说:“刘老师让我明白,音乐是跟人说话,不是跟机器较劲。”
连新生代歌手都偷偷“回炉”听课
可不是只有普通人爱听刘欢的课。某新生代歌手曾匿名旁听过他的课,后来私下感叹:“我以为自己唱了十几年歌很懂了,听了刘老师的课才发现,以前只是在‘堆技巧’。”
有次课上,刘欢让学生唱自己最拿手的歌,一个选秀出道的选手飙了一段超高音,自己觉得特“炫技”。刘欢听完没说好坏,而是问:“你唱完这段,自己信吗?要是明天这首歌火了,听众能记住的是你的高音,还是歌里的故事?”那选手愣住了,后来重新编曲,把重点放在了歌词的叙事上,反而成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
“他不会否定你的努力,但会逼着你问自己:‘我唱的,到底是不是人话?’”这是学生们对他最多的评价。
60岁的“老顽童”,教音乐也在教“怎么活”
刘欢的课堂从不局限于音乐本身。他会聊论语里“绘事后素”,说“音乐就像画画,底色得是干净的人心”;会放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讲“伟大的人生不都是圆满的,就像这首曲子,越悲怆越有力量”;甚至会在学生失恋时,给他们推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别急着难过,听听这个,黑暗里也有光。”
60岁的他,像个精力旺盛的“老顽童”:玩抖音,发自己跟学生合唱青春舞曲的视频;聊AI,说“技术能让音乐更普及,但替代不了人心的温度”;甚至让学生给他推荐新歌,“我这老头子也得‘常学常新’嘛。”
说到底,刘欢的课哪里是在教唱歌?他是在教人怎么“真诚地活着”。他用半辈子的音乐修行告诉我们:最好的技巧,是不刻意;最好的音乐,是能让人听见你的心跳。难怪有人说,“听刘欢的课,不学唱歌也能赚——学会了怎么跟自己好好说话。” 这大概就是最珍贵的“课程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