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唱不好听?你真的听懂了他的“讲故事”吗?

最近刷短视频,偶然刷到一条评论:“刘欢的歌有啥好听的?调太高,听着费劲。”底下跟着一串“同感”,甚至有人说“他要是参加歌手,估计首轮就被淘汰了。”看得人心里一咯噔——这可是唱出了好汉歌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的刘欢啊,怎么就“不好听”了?

刘欢的唱不好听

说刘欢“唱不好听”的人,究竟是真的不懂音乐,还是我们误解了“好听”这两个字的分量?

你以为的“唱功”,可能只是“炫技”的滤镜

刘欢的唱不好听

很多人评判歌手唱得好不好,第一反应是:“高音上不去算什么好嗓子?”“转音花哨才是实力吧?”但这套标准,放在刘欢身上可能有点“水土不服”。

你看他唱好汉歌,没有飙高音,没有炫技巧,就是一开口,那股子“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感就扑面而来,像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梁山好汉,站在你面前拍着桌子讲江湖故事。你非要说他“不华丽”,可这股子“接地气”的厚重感,多少飙高音的歌手模仿不来?

再听弯弯的月亮,前奏一起,那声音像被月光泡过的清茶,温润得不带一点棱角。“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他没有刻意去“演”深情,可每个字都像带着故乡的露珠,轻轻落在你心里。要是按某些人的标准“不够深情”,那怎样的唱法才算“好听”?非要哭腔、假声、字字带颤?

他从不在“音高”上较劲,却把每个音符都唱成了“情绪”

说刘欢“唱不好听”的人,可能没注意过他对“声音叙事”的极致追求。他的嗓子,更像一把老琴——不是能弹出多少高音就算好,而是能不能把一首曲子的“魂”给弹出来。

比如千万次的问,主题曲前奏一起,很多人会跟着哼“千万次地问,你到底在哪儿”,但刘欢唱这句时,声音里哪是“找人”的急切?分明是带着宿命感的叹息,像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站在帝国大厦的玻璃窗前,看着异国星空问自己:“我到底在追求什么?”这种把个人情绪和时代背景融在一起的声音,哪是“技巧堆砌”能出来的?

还有他近年的凤凰于飞,那句“旧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声音里多了些岁月的沙哑,像在给老祖宗讲故事,每个字都带着历史的重量。你非要说“他老了,唱不动了”,可这沙哑声里的沧桑感,年轻歌手能演出来吗?

乐坛前辈的“顶流”,不需要“好听”来证明自己

有趣的是,说刘欢“唱不好听”的人,大概率没听过他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他是用英文唱的手挽手,那浑厚的中音里,带着中国人的热情与从容,让全世界都听见了“中国声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和你他用中文唱“我和你,心连心”,没有华丽的转音,却让全世界都听懂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温柔。

连格莱美评委都曾评价:“刘欢的声音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他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你听懂最复杂的故事。”这种被国际乐坛认可的“真诚”,难道还抵不过某些人口中“调太高不好听”的吐槽?

更别说乐坛前辈的赞誉:那英说“听刘欢唱歌,像读一本好书,越品越有味道”;谷建芬说“他不是在唱,是在‘说’音乐,每个字都带着理解”。这些在乐坛摸爬滚打半辈子的音乐人,看“唱功”的眼光,会比短视频网友更“毒”吧?

真正的“好听”,是经得起时间的“反复听”

说到底,刘欢的“唱不好听”,可能只是和这个时代的“快餐音乐”撞了个满怀。现在的短视频神曲,讲究的是“30秒抓耳”,朗朗上口就行,谁还管你有没有情绪、有没有故事?但刘欢的歌,是那种你得静下心来,泡一壶茶,完整听三遍,才能咂摸出味道的“慢音乐”。

你听天地在我心,那是宝莲灯里沉香对母亲的思念,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倔强与孤勇;你听从头再来,下岗工人唱出的不屈,刘欢用他厚实的嗓子,把“心若在梦就在”的乐观,唱进了多少人的心里;就连爱江山更爱美人,他唱“人生短短几个秋呀”,哪是唱江湖?分明是在唱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起落”啊。

这些歌,哪一首不是传唱了几十年?哪一首不是你KTV里“只敢小声跟唱”的歌?它们能经得起时间检验,恰恰说明“刘欢的唱功”,从来不是“好不好听”这么简单——他能用声音,给每个歌词都“配上了画面”。

所以,下次有人说“刘欢的唱不好听”,你可以反问他:“你听过他唱的故乡的云吗?那思乡的情绪,比你手机里的情歌真实多少倍?”

刘欢的“唱功”,从不是用来“取悦耳朵”的,是用来“撞击心灵”的。你觉得他“调太高、不好听”,可能只是你还没静下心来,听他给你讲一个“关于岁月、关于人生”的故事罢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