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你以为“不食人间烟火”才是大明星?刘欢的烟火气,藏着娱乐圈最难得的什么?

在娱乐圈,“烟火气”是个挺微妙的词。有人刻意“接地气”,反倒显得刻意;有人天生“自带烟火”,往那儿一站,就像邻家大哥、胡同里的教书先生——刘欢大概就是后者。提起他,你先想到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绕梁三日的深情,还是好声音里摘下眼镜揉眼睛的认真?但换个角度想,如果这些“标签”是舞台上的刘欢,那舞台下的刘欢,又是怎么把“烟火气”揉进骨子里的?

你见过给观众“鞠躬到鞋尖”的“歌坛大咖”吗?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30岁的刘欢站在鸟巢的舞台上,唱亚洲雄风时声音震得屋顶发颤,那是大明星的“架子”吗?可后来有人翻出他早期商演的视频:台下坐着的是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没有聚光灯,没有红毯,唱到兴起处,他会扶着麦克风台跟台下一起唱,结束演出后,一定给前排观众鞠躬——不是随便弯弯腰,是实实在在的90度,额角甚至因为鞠躬太猛碰到话架。

刘欢烟火

有人说“刘欢不懂巨星范儿”,可他说:“我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见得最多的就是普通人。唱歌不是给台上看的,是给听的人。”后来上中国好声音,有学员紧张到话筒都拿不稳,他会拍拍后背说“怕啥,我当年比你还糗”;有学员选的歌太冷门,他会眼睛一亮“这歌好!咱得让更多人听见”。他从不端着,把“偶像”的架子踩在脚下,反而让人觉得:啊,原来明星也可以这么“没距离”。

他的“烟火气”,是女儿的“零食袋”,是妻子的“热豆浆”

娱乐圈的婚姻,总被贴上“保鲜期短”的标签。可刘欢和妻子卢璐,从1988年认识到现在,35年没传出过一句绯闻。你猜他们的日常是什么样的?有次刘欢在采访里说:“我每天早上必须给卢璐熬豆浆,她不爱喝甜的,得放三勺黄豆、半勺大米,水温得85度,高了糊了,低了不香。”

女儿刘一丝出生后,这位“歌坛巨匠”成了女儿头号“粉丝”。微博上全是背影照、小手照,配文“我家小屁孩今天会自己穿袜子了”;有次粉丝问他“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他认真想了想说:“平衡什么?家庭比事业重要啊。我女儿小时候总问我‘爸爸你去哪儿了’,我现在只要在北京,晚上一定回家陪她写作业。”

你看,他从没把自己当“明星”,就是一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父亲。会为老婆煮豆浆,会为女儿系鞋带,会在微博里吐槽“孩子这次考试又没及格”——这些“鸡毛蒜皮”的烟火气,比任何“模范夫妻”的人设都戳心。

他把“烟火”揉进歌里,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听懂”

刘欢的歌,为什么能传唱30年?千万次地问唱的是离别的痛,可你听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当年送朋友上火车时的眼红?从头再来唱的是困境中的勇气,可你唱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加班到凌晨的疲惫好像也没那么难熬?

因为他从来不为“装酷”写歌。唱好汉歌,他特意去河南采风,跟老乡一起蹲在田埂上吃馍,听他们讲水浒故事,所以“大河向东流”里,有泥土味,有江湖气;唱不能这样活,他琢磨着:普通人活着,不就是图个踏实、图个心安?所以歌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就是“天地之间有杆秤”,就是“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再藏”。

有次在后台,有年轻歌手问他:“刘老师,现在大家爱唱潮流歌曲,您那些老歌还有市场吗?”他笑着反问:“你觉得,人活着,是需要‘潮流’,还是需要‘心里踏实’?”你看,这就是刘欢的“烟火气”——他知道,真正的音乐,不是堆砌技巧,而是把普通人的日子、普通人的情绪,变成歌让人听。

娱乐圈最缺的“烟火气”,不是“装”,是“真”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人设”:有的刻意扮丑,有的硬凹学霸,有的动不动“崩塌”。可刘欢的“烟火气”,从不需要“装”。他胖乎乎的身材,是他几十年爱吃、爱生活的证明;他稀疏的头发,是他熬夜琢磨音乐、陪着家人的痕迹;他摘下眼镜揉眼睛的样子,是他对音乐较真、对学员在意的真诚。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什么大明星,就是一个爱唱歌的北京爷们儿。唱得好了,您给我鼓鼓掌;唱得不好,您就多担待。”这份“不在乎架子,只在乎真心”的态度,或许就是娱乐圈最稀缺的“烟火气”——它不是刻意的“接地气”,而是发自内心的“把人当人”。

所以你看,刘欢的“烟火气”,到底是什么?是舞台下的鞠躬,是家庭里的豆浆,是歌里的泥土味,更是他对“普通”的尊重——尊重每个为生活奔波的人,尊重每颗真诚的心。这样的烟火气,怎么会有人不爱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