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说刘欢的“润”,是娱乐圈里最难得的“慢功夫”?

深夜重刷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看到那英组4进1的battle,刘欢突然打断演唱,对着学员李维说:“你刚才那句‘贝加尔湖畔的夜晚’,气口收得太急了。试着把声音放出去,像湖面的雾一样,慢慢漫开来,观众才听得见你心里藏着的月亮。”

刘欢润

那一刻突然懂了——为什么20年过去,人们提起刘欢,总爱说他“润”。

不是润色嗓音的技巧,不是润色人设的话术,是他像老茶一样,把时间熬成了味道,把专业泡成了温度,把浮躁的娱乐圈,硬生生“润”出了一片值得细品的土壤。

刘欢润

一、“润”是专业上的“精雕细琢”:不把学员当商品,当成璞玉琢磨

刘欢当导师时,从不说“你这样能火”“那样讨喜”。他眼里没有“流量密码”,只有“音乐的谱子”。

刘欢润

有个细节记得很深:学员张婧怡唱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副歌部分飙高音时有点“挤”,刘欢没急着打断,等她唱完,递过一瓶水,慢慢说:“你嗓子像被绳子捆住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想让所有人听见你的‘拼命’,但音乐不需要拼命,需要‘情真’。这句‘你是不是在利用我’,试试把‘情’字落下去,像叹气一样,比喊破喉咙更有劲儿。”

后来张婧怡重唱,眼眶通红,声音却像溪水一样淌过观众席——那不是技巧的提升,是刘欢用专业“润”开了她心里的结。

娱乐圈从不缺“速成班”:三个月练马甲线,一周学会新舞步,十天写一首“爆款单曲”。但刘欢偏不信这套。他带学员,磨一首歌能磨半个月,抠一个字能抠半小时,连呼吸的间隙都要“计算精准”。有人说他“较真”,他却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差一分一秒,味道就散了。对观众负责,就是对艺术负责。”

这种“润”,不是慢,是对专业的敬畏。是把浮躁的“快”,熬成了能沉淀的“久”。

二、“润”是人格上的“温吞包容”:不把“导师”当头衔,当成渡人的船

刘欢身上有种难得的“钝感力”。别的导师可能忙着抢镜头、炒话题,他总是安安静静坐在角落,像个邻家大叔,看你笑也跟着笑,看你哭就递纸巾。

学员吉克隽逸刚上台时,又紧张又拘谨,唱到一半忘词,站在台上手足无措。刘欢没说“别紧张”,也没直接帮她接词,而是拿起话筒,跟着她的旋律哼了一段,笑着看她:“你看,这个调子多好听,就像山里的风,吹过来,自己就继续走了。别急,风会带着你走的。”

后来吉克隽逸说:“刘欢老师的话,像暖手宝,把我手心里的汗都焐干了。”

他从不“PUA”学员,也从不说“你必须完美”。有学员被淘汰,哭得说不出话,他拍拍背:“别哭,音乐这条路,输是常态,赢是意外。重要的是,你站在这里时,有没有把心里话唱出来。”

这样的“润”,没有攻击性,却最有力量。他像一团温吞的火,不烫人,却能慢慢焐热那些在娱乐圈里撞得头破血流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赢了不必骄傲,输了不必绝望,总有人会问一句:“心里的话,还没说完吧?”

三、“润”是行业的“清流滤镜”:不把“名利”当终点,当成起点

娱乐圈最缺什么?不是话题,不是流量,是“润物细无声”的底气。

刘欢火了40年,从不蹭热搜,不拍网剧,甚至极少参加综艺。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低调”,他说:“我的舞台在麦克风前,不在热搜榜上。”

但他“润”出的东西,却比很多热搜更长久。他的好汉歌唱了25年,到现在KTV里还有人点;弯弯的月亮成了时代符号,一听前奏就想起90年代的夏夜;他带出的学员,不管有没有大红大紫,提起他都说:“刘欢老师教我的,不是怎么‘红’,是怎么‘稳’。”

这种“润”,是反内卷的。当别人在追逐“下一波热点”时,他在打磨“下一首经典”;当别人在琢磨“怎么讨好观众”时,他在想“怎么对得起观众”。

就像他在节目里说的:“流量是过眼云烟,只有能把时间熬成汤的东西,才能让人记住味道。”

或许这就是“刘欢润”的真相:他不用力,却最有力量;他不说话,却最有分量;他看似“慢”,却把浮躁的娱乐圈“润”成了值得尊重的模样。

在这个“唯快不破”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润”了——润开浮躁,润平焦虑,润出一个能让真心生根发芽的空间。

毕竟,能把时间“润”成艺术的人,本身就值得被岁月温柔以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