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为水浒传写的“语言”和“歌”,凭什么30年后还在让观众起鸡皮疙瘩?

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播出时,我正蹲在奶奶家的小板凳上,盯着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看“林冲风雪山神庙”。雪下得紧,风刮得烈,电视机里突然炸开一声吼:“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我吓得一哆嗦,手里的搪瓷缸子“哐当”掉在地上,却跟着咿咿呀呀哼了起来,完全忘了刚才还为“林教头”憋红了眼。

后来才知道,这声吼来自刘欢。更没想到的是,30多年过去,每次听到好汉歌,脑子里还是会冒出李逵咧嘴笑、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画面——刘欢用歌里的“语言”,把108个好汉刻进了中国人的DNA里。

01 为水浒传写歌,当年是场“豪赌”

刘欢水浒传用语言歌曲

1995年,央视水浒传剧组筹备音乐,导演张绍林拉着作曲家赵季平、词人易茗开了个会。大家犯难:水浒传里“替天行道”四个字太沉,108个人物各有脾性,音乐到底该往“英雄史诗”上走,还是“市井江湖”上靠?

“找刘欢试试吧。”赵季平突然提议,“你知道他,肚子里有墨水,嗓子也有劲儿。”

当时的刘欢,刚在北京人在纽约里唱完千万次的问,已经是“国民歌者”了。但他接电话时,还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室里给学生上课。“我有点懵,水浒传这么重的戏,让我去写?”他在后来采访里笑,“但赵老师说我‘能扛事儿’,我就应了。”

“扛事儿”的第一步,是啃透水浒传。刘欢把120回的翻得卷了边,在书页上写满批注:“李逵莽,但得有‘赤子’的纯;宋江伪,得有‘领袖’的谋;武松狠,得有‘孤勇’的傲。”他发现,小说里最好的“语言”,从来不是文绉绉的辞藻,而是老百姓的“大白话”——“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哪一句不是从市井街坊嘴里蹦出来的?

“水浒传的魂,在‘人’。”他对剧组说,“歌不能虚,得让老百姓一听,就知道这是咱自己的江湖。”

02 歌词里的“语言”:全是江湖的血肉

易茗交来的初稿,有几个版本,或文雅或激昂,刘欢都摇了头。“太‘正’了,像念圣旨,不像好汉说话。”

他亲自改词,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悲壮,换成“大河向东流”的畅快——不是文人墨客的感叹,是挑着担子赶路的脚夫,在运河边拉起嗓子唱的;把“义薄云天”的空泛,落地成“路见不平一声吼”的鲜活——不是书上写的侠义,是酒馆里醉汉拍桌子喊的“哪个敢欺负咱老李?”

最绝的是“好汉歌”里反复唱的“嘿儿呀哟儿嘿”。有人问他:“这词儿什么意思?”他笑:“哪有固定意思?就是喝酒划拳时喊的‘呦吼’,是锄地时喊的‘号子’,是老百姓高兴了就想蹦出来的那股子气!”

后来录制时,他特意让录音师保留了自己嗓子里的“毛边”——不是技巧完美的美声,而是像喝多了酒、嗓子有点哑的“江湖味”。“李逵、武松他们哪有完美的嗓子?他们的劲儿,都在粗粝的皮肉底下藏着呢。”

副歌部分,他反复琢磨:“不能只写‘打打杀杀’,得写这群人为什么‘反’。”于是有了“生死之交一杯酒”的义气,“水里火里不回头”的执着,还有“替天行道四个字,杀贪官,除恶霸”的赤诚。这些词,每个字都是小说里的情节,每个调都藏着百姓的期盼——原来最好的“语言”,早就藏在故事里了。

03 一嗓子吼出“人味儿”:好汉就该这样“活”

录制好汉歌那天,刘欢在录音棚里站了八个小时。编曲想用交响乐,他摆摆手:“太飘,得加唢呐、锣鼓,像庙会一样热闹。”前奏一起,他猛地一拍桌子,跟着吼出第一句“大河向东流哇”——不是唱,是“喊”,像李逵在浔阳楼上一拍栏杆,把半个东京城的动静都喊出来了。

“唱到‘说走咱就走哇’时,我是真觉得自己是鲁智深。”他说,“那股子不耐烦、那股子冲劲儿,控制不住就往外冒。”导演张绍林在监听室里听,眼泪突然就下来了:“成了!活脱脱一个‘花和尚’!”

后来剧组找演员试唱,找来多位专业歌手,刘欢听了摇摇头:“他们都‘端着’,得让歌手‘趴’着唱,像趴在酒桌上跟兄弟唠嗑一样,才有江湖气。”最后他自己录的版本,因为“太糙”,却被很多人说“最有味儿”。

确实,听好汉歌,你不会想到什么“声乐技巧”,只会想到武松打完虎后,在山坡上叉腰笑的样子;想到宋江浔阳楼上题反诗,笔尖都在发抖的样子;想到李逵抱着娘哭,眼泪鼻涕糊一脸的样子——这些“不完美”的“人味儿”,才是刘欢藏在歌里的“语言”:好汉不是神,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普通人,只是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股子“敢”字。

30年后,我们还在为这首歌“起鸡皮疙瘩”

去年,好汉歌在短视频平台火了,00后们争着翻唱,有人穿着汉服唱,有人用AI改了电子版,评论区里全是“DNA动了”“爷青回”。

为什么30年了,这首歌还这么能“打”?

其实答案早藏在刘欢的创作里。他没有写“高大上”的史诗,而是写了一群“糙人”的“真心”;没用复杂的“音乐语言”,而是用了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没追求“传唱”的技巧,而是抓住了“江湖”的灵魂——那份“路见不平”的义气,那份“生死相随”的担当,那份“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气,本来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就像刘欢说的:“水浒传讲的是‘人’,好汉歌唱的也是‘人’。只要人还在,江湖就在,歌就永远不会过时。”

现在每次听到“嘿儿呀哟儿嘿”,我还是会想起那个蹲在小板凳上的小孩。她当然不懂什么是“替天行道”,但她知道,跟着刘欢吼出来的调子里,有她的英雄梦,有她的江湖情,有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子热乎气儿。

这,大概就是“用语言唱歌”的真谛吧——不靠辞藻,不靠技巧,只靠真心,就能在时光里,刻下永不褪色的印记。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刘欢为何长期缺席微博江湖?

刘欢为何长期缺席微博江湖?

在娱乐圈的喧嚣中,刘欢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那高亢的嗓音唱出了好汉歌的豪情,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可奇怪的是,这位顶级歌者竟没有微博账号...

热门歌手 2025-09-26 22:46:49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