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不炒“红毯战”,水均益不“蹭热搜”,这两位娱乐圈的“异类”,凭什么能让人记住几十年?

在流量能迅速堆砌出“顶流”的当下,娱乐圈似乎从不缺话题——绯闻、人设互撕、塌房翻车……但总有些人,像是在这片喧嚣里扎下了“定海神针”,不靠炒作博眼球,不靠流量换资源,硬是在岁月里磨出了让人服气的本事。刘欢和水均益,就是其中的两个代表。说他们是“娱乐圈的异类”,或许是因为他们不按这个圈子的“套路”出牌;但说他们是“圈里的常青树”,却没人会否认——一个唱了30年歌,声音穿透了几代人;一个做了30年记者,镜头前留下了无数经典时刻。

刘欢水均益

刘欢:把“音乐殿堂”走成“生活温度”的“刘老师”

提起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乐坛的常青树”。但在这顶帽子背后,是他几十年对音乐的“较真”,和藏在“大腕”身份里的“烟火气”。

刘欢水均益

上世纪90年代,千万次的问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那时候的刘欢,已经是舞台上的“定海神针”。可他没被名气推着走——别的歌手忙着开商演、出专辑赚快钱,他却一头扎进了音乐理论研究的“冷板凳”,跑去中央音乐学院读硕士、后来成了博导。有人问他“不赚钱吗?”他笑着说:“钱够花就行,音乐这事儿,急不得。”

他“不急”的,还有对音乐本身的尊重。比如录好汉歌,为了找到最“江湖”的唱腔,他把水浒传原著翻来覆去读,跑到乡下听老艺人唱民谣,最后用高亢又带着沙哑的嗓子,唱出了“大河向东流”的豪气。后来给甄嬛传配凤凰于飞,为了把“旧时堂前燕”的沧桑感唱到位,他特意找来老唱片听民国时期的唱法,连气息转折都琢磨了半个月。这种“一根筋”的较真,让他的歌成了“传唱不过时”的经典——30年后,好汉歌还能在短视频平台翻红,凤凰于飞还是KTV里的“大杀器”。

但刘欢的“不一样”,更在于他对“身份”的清醒。从没忘记自己是个“老师”,这几年频频出现在音乐综艺里,不是为了“蹭热度”,而是真的想带带年轻人。在歌手里,他耐心指导年轻歌手“气息要稳,情感要真”;在中国好声音后台,他会蹲下来给选手讲“音乐里有故事,别光炫技”。有次采访,记者问“您觉得现在的年轻音乐人缺什么?”他没急着批评,而是慢悠悠说:“缺耐心。总想着一夜爆红,可好音乐,都是‘磨’出来的。”

更难得的是,他把“大腕”活出了邻家大叔的温度。发福了就调侃自己“舞台经验比谁都丰富”,上综艺时被徒弟们“吐槽”“太较真”,也只是一边挠头一边笑。汶川地震时,他二话不说捐了50万,还低调地去灾区慰问;2019年身体发福暂停工作,网友担心他的健康,他发视频说“正在减肥,为了能多唱几年给你们听”。这份“不端着”的真诚,比任何“人设”都更能让人记住——原来真正的“艺术家”,不是活在聚光灯里的“神”,而是愿意把音乐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普通人的“摆渡人”。

水均益:镜头前的“提问者”,镜头后的“新闻匠”

如果说刘欢是娱乐圈里的“音乐匠”,那水均益,就是新闻圈里的“提问者”。很多人认识他,是在东方时空的演播室里,或在焦点访谈的调查镜头前——那个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沉稳有力,总能在关键时刻“问出真相”的记者。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央视名嘴”,其实是半路出家。学的是国际关系,却阴差阳错进了电视台;第一次上镜头,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是老记者拍着他说“别怕,就当和老百姓聊天”。这一“聊”,就是30年。

水均益的“不一样”,在于他对“新闻”的执着。1991年海湾战争,当时中国电视媒体几乎没有战地报道经验,他主动请缨,跟着部队冲进了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在防空洞里,他用英语采访前线士兵,用手摇发电机发回报道;炮火间隙,他趴在地上写稿子,眼镜被震碎了就戴备用眼镜。那期焦点访谈播出时,全国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看见”了战争的残酷,也记住了这个戴着眼镜、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记者。

后来他采访叶利钦、老布什、小布什等国际政要,别人劝他“提前准备几个‘软问题’”,他却较真:“记者的责任,是让观众听到‘真话’,不是‘好话’。”1998年采访克林顿,他连续追问“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人权问题”,让现场气氛一度紧张,但观众却说“这才是中国记者该有的样子”。这种“不回避、不绕弯”的提问风格,让他成了国际政要面前的“难缠对手”,却也成了中国观众眼里的“新闻担当”。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不为流量折腰”的底线。现在很多记者追热点、蹭热搜,他却在节目里说“新闻不是‘流量密码’,是‘事实密码’”。2013年他主持世界周刊,为了做“叙利亚危机”的深度报道,带着团队在中东蹲了一个月,吃不好睡不好,就为了拍到第一手画面;疫情期间他做“全球抗疫”专题,每天熬夜看国外资料,连嗓子都说哑了,却坚持“要让观众看到不同国家的真实做法”。

镜头前的水均益,是“提问者”,严肃中带着温柔;镜头后的他,却是个“新闻匠”——会为了一个数据翻遍资料,会为了一个角度和导演争得面红耳赤,更会因为“报道真实”而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这种“较真”和“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深度缺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从“娱乐圈”到“真价值”:他们为什么能“立住”?

有人会问,刘欢是音乐家,水均益是记者,他们真的算“娱乐圈的人”吗?或许算,或许不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娱乐圈”这个浮躁的圈子,划下了一条“价值线”。

刘欢的“立住”,是因为他懂“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真诚”;水均益的“立住”,是因为他懂“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他们都不是“流量明星”,却比很多“顶流”更让人记住;他们不炒“人设”,却用作品和态度,堆出了最硬的“人设”。

这让我想起之前采访过一个老导演,他说:“现在的娱乐圈缺什么?缺的就是‘匠心’——愿意花时间打磨作品的‘匠心’,愿意对职业保持敬畏的‘匠心’。”刘欢和水均益,就是这种“匠心”的最好诠释。刘欢30年磨不出10张专辑,却张张是经典;水均益30年采访了无数人,却每篇都经得起推敲。他们不急着“红”,也不怕“慢”,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长红”,从来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而是靠“作品”立起来的;真正的“名气”,也不是靠“炒作”换来的,而是靠“人品”赢来的。

其实,无论是娱乐圈还是其他行业,都需要这样的“慢”和“真”。就像刘欢说的“音乐要慢慢品,日子也要慢慢过”,水均益说的“新闻要慢慢做,真相要慢慢追”。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他们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浮躁,也照见了“坚守的价值”。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欢不炒“红毯战”,水均益不“蹭热搜”,他们凭什么能让人记住几十年?答案或许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明星”,不是聚光灯下的“昙花一现”,而是岁月里的“常青树”;真正的“价值”,不是流量里的“泡沫”,而是人心里的“敬意”。而这份“敬意”,才是比任何“热搜”都更宝贵的“东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