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在流量都能把歌唱成“数据游戏”的时代,刘欢在歌手舞台上的那几嗓子,为什么偏偏能让人听完心里堵着又暖着?

说起来,刘欢上歌手那会儿,已经是华语乐坛的“活化石”——唱了半辈子歌,拿奖拿到手软,连皱纹里都嵌着音符。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老江湖”,站在节目舞台上时,却总像个刚入行的新人,对每一首歌都较着真儿。记得第三季他唱弯弯的月亮,没搞花里胡哨的改编,就抱着吉他,把歌词里的“阿娇摇着船”唱得像在自家院里唠家常。可台下坐着多少“流量歌手”,为了抢风头,非得在歌里塞一堆高音、转音,恨不得把每个毛孔都打开让镜头怼过来。

刘欢比赛歌手

这就奇了怪了:当所有人都想着“怎么唱能炸场”时,刘欢为什么总惦记着“怎么唱能把歌唱活”?

后来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他“不担心被说‘没创意’吗”,他咧嘴一笑,露出一排白牙:“创意?歌又不是用来炫技的。词写了什么,曲想说什么,咱先得把话说明白了,再说别的。”这话听着普通,可在歌手那个“流量为王”的舞台上,简直像一股清流——别人琢磨的是“怎么让热搜记住我”,他想的是“别辜负了写歌的人”。

刘欢比赛歌手

就说千万次的问吧。这首歌当年火透半边天,可刘欢在节目里重新演绎时,硬生生把“千万次地问”里的执拗,唱成了“千万次地等”里的疲惫。没飙高音,没加电音,就是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盯着观众,唱到“向Reflection”时,声音突然沉下去,像把石头扔进了深井,砸得人心窝子发颤。赛后有个年轻选手跑后台找他,怯生生地说:“刘老师,我今天才明白,原来‘厉害’不是把音飙多高,是把心里的故事唱进别人耳朵里。”刘欢拍了拍他肩膀,说了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甭管台上站多少人,你心里得只有那首歌和听歌的人。”

这话说的,可不是现在那些“导师嘴脸”——开口闭口“你的技巧不行”“你的表情管理不到位”,转头就为了个“爆梗”在综艺里演八百回。刘欢在歌手里,哪儿像个“导师”?明明就是个“护犊子”的老大哥。有回有个新人选了首特别冷门的民谣,现场观众反应平平,弹幕里全是“这歌谁啊听都没听过”。刘欢点评时直接怼回去:“人家敢选这歌,就是敢把‘我喜欢’三个字亮出来,比啥不强?你们要是真听歌,就多听听歌里的劲儿,别光盯着脸蛋儿。”

刘欢比赛歌手

那会儿网络还没这么发达,可刘欢的这段话,愣是在论坛里炸出几十万条评论——“终于有人说人话了”“原来我听的不是歌,是脸”“刘欢老师才是真懂音乐啊”。可他呢?第二天照样穿着那身旧西装,上台唱他的北京万东,唱到“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时,声音里还是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儿,像要把一辈子的感慨都唱出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歌手换了一茬又一茬的选手,导师也请过无数“大咖”,可每次翻看旧片段,最让人心里发烫的,永远是刘欢站在台上,不为流量不为数据,就为把一首歌好好唱完的样子。你说他“固执”吧,他确实认死理儿——觉得歌就该这么唱;说他“老派”吧,他又会把爵士、摇滚、民谣揉在一起,唱出让人惊喜的新味道。可说到底,他哪儿是什么“固执”或“老派”?他不过是把那句“音乐是用来传递情感的”刻进了骨头里,哪怕所有人都往“娱乐化”跑,他也要在原地守着那片“认真”的阵地。

现在想想,我们到底在歌手里听什么?是听谁飙上了最高音,还是听谁换了最炫的造型?可能都不是。我们听的是刘欢那样的人——站在名利场里,依然记得自己为什么开口;面对镜头时,敢把“喜欢”和“认真”亮出来,哪怕别人笑他“不合时宜”。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提到“刘欢比赛歌手”,我们心里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他唱从头再来时,眼里那种不服输的亮光——不是因为想赢,而是因为他知道,有些事,得一直较真,才能对得起那颗“爱音乐”的心。

你说,这个流量都快把歌淹没了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刘欢的这份“较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