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社交媒体上突然炸出一条消息:“刘欢老师去世了?”配图文言凿凿,甚至还有“突发新闻”“亲友证实”之类的标签,搞得不少人心头一紧,赶紧点开评论区看——有人惋惜“童年没了”,有人追问“真的假的”,还有人翻出刘欢老师近年露面的照片,感叹“看起来精神不太好,别啊”。
但稍等一下,你有多久没听过刘欢老师的新消息了?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太久没把注意力放在他的音乐上,反倒被这些“空穴来风”的传闻牵走了鼻子?
划个重点:刘欢老师,好着呢
不管是刘欢工作室的官方声明,还是合作过的朋友透露,还是他自己近年偶尔在社交媒体上动态(比如2023年为某音乐节目站台时的视频,虽然低调但状态在线),都清楚地告诉咱们:这位华语乐坛的“活传奇”,不仅没“走”,还在继续做他喜欢的音乐,教课、参与项目,只是不像年轻时那样频繁露面罢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谣言?说到底,无外乎几个老原因:年龄摆在那儿(刘欢老师1959年出生,今年65岁),近年确实减少了公开活动,加上“名人去世”类谣言从来都是流量密码,有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连基本事实核查都省了,直接把“久未露面”和“离世”划了等号。
但比起辟谣,我们更该想想:刘欢的音乐,为什么能“活”这么久?
退一万步说,就算刘欢老师真的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他的音乐也早就成了“活着的经典”。从1987年电视剧便衣警察里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一开口就唱出了那代人的热血;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让全国跟着一起吼;再到1998年水浒传里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更是成了刻进DNA里的旋律,连小孩都会跟着晃。
更别说弯弯的月亮相约一九九八在路上……这些歌里,有对时代的记录,有对情感的细腻捕捉,更有刘欢老师那种“一开口就是故事”的嗓音——不高亢不尖锐,却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后来他转型做音乐教授,带学生、参加综艺(比如中国好声音),把对音乐的热爱一点点传给年轻人,更是让人看到:艺术家真正的“长青”,不在于曝光率,而在于作品和风骨。
我们对待“明星传闻”,是不是该有点“免疫”了?
这些年,“某某明星去世”的谣言就没停过:从高考落榜的励志少年,到健在的科学家,再到像刘欢这样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总有人打着“关心”的旗号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说到底,这背后是两种心态的博弈:一种是“宁可信其有”的猎奇心理,总觉得“猛料”才值得看;另一种是缺乏媒介素养,分不清“消息”和“谣言”的界限,随手一点就转发,成了谣言的“二传手”。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真想“记住”一位艺术家,最好的方式不是转发一条未经核实的讣告,而是回头去听听他的歌,看看他演的电影,读读他对行业的见解——就像刘欢老师常说的:“音乐是用来表达的,不是用来消费的。”我们消费他的“去世”,不如真正走进他的作品,看看那些旋律里藏着怎样的时代和人心。
下次再刷到“某某明星去世”的消息,不妨先停三秒:查查官方渠道,看看有没有权威媒体跟进,想想这位艺人近期的动态。毕竟,真正值得被铭记的,从来不是谣言的喧嚣,而是那些能穿越时间、留在人心里的旋律和故事。
就像刘欢老师的歌,几十年过去,只要前奏一响,你还是会跟着哼——这,才是艺术家最好的“永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