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徐州铜山区这个藏着古城底蕴与烟火气的地方,会被一个镜头拉进更多人的视野。当刘欢欢带着剧组走过这里的青石板路,当她的角色在铜山的老茶馆里说着方言,突然有人问:“刘欢欢是不是铜山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每一帧带着铜山温度的画面里,也藏在她那句“比任何地方都懂这里的慢”里。
她不是铜山人,却成了铜山的“编外代言人”
事实上,刘欢欢并非铜山区土生土长,可每次提起这里,眼睛里的光比说家乡时还亮。2019年,她在拍老家小事时第一次来铜山,剧组选在了汉王镇的一个村子里:“那天凌晨四点起来拍外景,雾还没散,河边有人在打太极,卖油条的大爷喊‘师傅,要不要来一根’,我站在桥上突然就哭了——这不是我想象中的‘乡村’,是活生生的、带着体温的家。”
后来她主动跟导演提:“能不能多拍拍这里的老槐树?还有村口那家卖糁汤的,老板夫妇俩的笑比糖还甜。”结果这些“非必要”的镜头,倒成了剧里最戳人的片段。观众们说:“看着那些场景,不像看剧,像回自己外婆家。”铜山区文旅局的负责人后来开玩笑:“刘欢欢比我们还会‘推销’铜山,她说这里‘有老城的味道,又不落伍’,我们想破头都想不出这么好的话。”
铜山给了她灵感,她让铜山被看见
去年刘欢欢自导自演的巷口春秋,故事背景就定在铜山区的户部山。为了拍出“老铜山”的味道,她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每天早上跟着老人去爬户部山,听他们讲民国时候的故事;下午去戏台子底下听梆子戏,演员们嫌我坐得近,总拿戏本子敲我脑袋;晚上就坐在“老铜山味道”餐馆里,跟老板学做把子肉,他说‘你这丫头,像谁家闺女似的’。”
戏里有个镜头是她站在户部山的台阶上,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镜头慢慢摇向远处的奎山塔。这片戏拍了三天,因为她说:“光不够不行,得是那种‘旧照片被晒暖了’的光。”后来播出时,铜山区的年轻人特意去打卡奎山塔,带着同样的姿势拍照片,配文“跟着刘欢欢,找到了城市的记忆”。
她不说“家乡”,却把这里当成了创作的根
有次采访,记者问她“最想合作的导演是谁”,她想都没就说:“最好能让我在铜山拍部戏,把‘故黄河’的故事讲讲。”她说这里的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故事:“小时候我爸跟我说,故黄河发水的时候,村里人用门板当船救人;现在故黄河边建了公园,早上有老人打太极,晚上有年轻人跑步,这剧本,老天爷都帮我写好了。”
她从不刻意宣传铜山,可每次聊到自己的作品,总离不开这里:“拍老城记时,我在铜山的老字号布店找了块蓝印花布,做成了女主角的围裙;拍夏天还在时,巷口卖冰棍的阿姨非要塞给我一根绿豆冰,说‘欢欢啊,这个才是咱铜山的老味儿’。”这些细节,比任何宣传语都管用——现在很多人来铜山,不是为了看景点,是为了找剧里的“同款围裙”“同款绿豆冰”。
有人说,刘欢欢是铜山区的“幸运星”;可铜山区的人知道,这个“幸运星”是自己争来的。她用镜头丈量这里的每寸土地,用心感受这里的每缕烟火,让铜山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而是成了观众心里的“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或许下次你刷到刘欢欢的作品,可以多留意那些街角的细节——那块青石板,那碗糁汤,那条老街,都是她留给铜山的“悄悄话”。毕竟,能把一座城市拍成“家”,除了她,还能有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