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年过花甲的刘欢,还在“查询”什么?

提到刘欢,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翘首期盼的团圆”,还是少年壮志不言愁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的深沉?这个在华语乐坛屹立四十年的名字,似乎从没有真正“离开”过。但最近,突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查询”刘欢——不是查他的近况,也不是翻他的旧作,而是好奇:这个唱了半辈子歌、早已功成名就的男人,还在“查询”什么?

从“歌王”到“老师”:他用40年,把歌唱成“活的历史”

要说刘欢的“资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难以想象。1987年,他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唱出少年壮志不言愁时,不过是北京国际关系大学的大四学生。那时没人想到,这个穿着夹克、眼神清亮的年轻人,会成为日后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

刘欢查询

他唱流行,却从不“媚俗”。千万次地问里藏着北京人在纽约的漂泊与挣扎,千万次的问的旋律一起,仿佛能看见王启明在纽约地铁里低头啃面包的背影;他唱民歌,却能跳出“套路”的框架,好汉歌不是简单的山东民歌翻版,而是把英雄气概揉进了黄河的涛声里,至今仍是KTV里“麦霸”们飙高音的试金石;他唱艺术歌曲,更是把美声、流行、民族拧成一股绳,从头再来里那种沉甸甸的力量,让多少下岗工人听着红了眼眶?

但刘欢最让人佩服的,从来不只是“唱得好”。1990年,他主动放弃版税最高的亚洲雄风,坚持把大部分收入捐给亚运会组委会;2008年汶川地震,他连夜改编从头再来,带着自费组成的合唱团去灾区演出;这些年来,他北音、中戏、央音的课堂上,永远有那个不修边幅、抱着谱子讲得满头大汗的“刘老师”。

前两年,有学生拍下他上课的视频:明明嗓子做过手术,医生叮嘱少说话,他却讲到兴起,拿起话筒即兴示范,“你们看,唱高音不是喊嗓子,是气息跟着情绪走……”评论区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课比天大’。”可刘欢却摆摆手:“我哪懂什么教学,就是想把一辈子的唱歌‘歪理’,传给喜欢音乐的年轻人。”

60岁后,他“查询”的从来不是“流量”

很多人好奇,这些年刘欢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除了必要的演出,就是在家“养嗓子”。有人说他“过气了”,可翻翻他的微博:没有热搜炒作,没有营业自拍,偶尔分享的,是读了一半的书、养了三年的多肉,或是和老友聚在一起弹吉他和弦的照片。

去年,某音乐综艺邀请他当导师,他笑着拒绝:“现在那些比赛,都是年轻人唱年轻人的歌,我去干嘛?当评委打分?”可转过头,他却接下了一档非遗音乐纪录片的总导演。问他为什么,他眼睛一亮:“你们知道陕北道情吗?那种老艺人用方言唱的调子,比流行歌有味道多了!我去看的时候,有个老艺人都80多了,还带着徒弟在山里唱,说怕这调子断了根……”

这两年,不少网友“挖出”他以前做的节目:2019年的中国乐队,他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小城,把侗族大歌、新疆十二木卡姆、泉州南音搬上舞台。当时有人说“太冷门”,他却较真:“音乐哪有冷热之分?能打动人的,就是好音乐。”现在,他还在翻看那些拍摄时的花絮,看着那些老艺人的笑脸,说:“这才是我要‘查询’的——音乐的本真。”

更让人意外的是,去年底,他突然发了首新歌致吾儿,是写给女儿的。歌词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的叮嘱:“你要爱这个世间,哪怕它不完美;你要学会独立,哪怕路很难走……”评论区有人说:“刘老师终于‘营业’了,还是这么暖。”他回复:“我不是‘营业’,是怕老了忘了,写给自己的‘备忘录’。”

“查询”的答案,藏在他走过的每一步路

其实,刘欢从不需要“查询”外界的评价。唱了40年歌,他拿遍了几乎所有音乐奖项,却在领奖时说:“奖杯是锦上添花,观众的眼泪才是我的‘勋章’。”嗓子坏了三次,医生让他“别再唱歌”,他却戴上定制麦克风,坚持在音乐会上清唱:“唱不动了,就少唱点;但只要还能开口,就不能丢掉初心。”

有人问他:“您现在最在乎什么?”他正在给盆栽浇水,头也不抬地说:“在乎明天早上,能不能喝到一杯热豆浆;在乎儿子问我‘爸爸,你年轻时啥样’时,我能说出点有意思的事;在乎还能去田间地头,听那些没听说过的小调——这些‘查询’,才叫日子。”

是啊,刘欢在“查询”什么?不是流量,不是名利,甚至不是“被记住”,而是如何在音乐的长路上,始终做个“学徒”;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安静”;如何用一辈子的时间,告诉年轻人: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在多高的地方,而是还能对这个世界,保有最初的好奇和热爱。

或许,这就是刘欢给所有“查询”他的人,最好的答案——别问我们在“查询”什么,问问自己,是否还愿意为热爱,走得更远一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