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的厚重、杨坤的撕裂感、蔡健雅的灵气、周华健的温暖碰撞,这个时代还缺什么样的歌手?

去年秋天某个音乐节的后台走廊,我撞见刘欢老师抱着保温杯练声,浑厚的“啊——”声在空荡的走廊里荡开,像陈年的酒慢慢洇开。隔壁休息室里,杨刚对着镜子调整表情,沙哑的嗓子低声哼着“无所谓”,手指在桌面上敲着节拍,眼神里带着点当年的拧巴。而蔡健雅抱着一箱刚到的黑胶,笑嘻嘻地说“这张陪我写达尔文的”,周华健则坐在角落给粉丝签朋友的纪念版,钢笔在纸上划拉出歪歪扭扭的“一起吃苦的幸福”。

刘欢杨坤蔡健雅周华健

这四个人的名字凑在一起,总有人问:“风格差这么多,能放在一起说吗?” 但你细想,从90年代的卡带小柜台到现在的短视频热搜,能让人记住二十年的歌手,哪一个是“轻飘飘”的?刘欢的厚重是岁月熬出来的,杨坤的撕裂感是生活磨出来的,蔡健雅的灵气是天赋加出来的,周华健的温暖是性格里长出来的——他们像四种不同的乐器,却在同一个时代里,合奏出了普通人的心跳。

刘欢:他的“厚”,是“非唱不可”的认真

刘欢杨坤蔡健雅周华健

很多人提起刘欢,只记得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或是千万次的问里“千万里”的穿透力。但1993年他在北京录音棚录弯弯的月亮时,为了找到“故乡月光”的温柔感,对着一句“弯弯的月亮,小小的桥”反复唱了七遍。当时录音师有点不耐烦:“刘老师,这感觉差不多了。”他却说:“不对,你们没见过南方夏夜的月亮,带着水汽,得让声音‘飘’在桥上,不能‘砸’在地上。”

后来他当中国好声音导师,有学员唱凤凰于飞,他提醒:“你现在是模仿,得让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骨头。”他总说“音乐是骨头的艺术”,所以他的歌从来不难听,但耐听——因为那声音里藏着对每一句词的较真。就像他保温杯里永远泡着枸杞,却能把夜唱得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低泣,厚厚的音色里,全是“非唱不可”的认真。

刘欢杨坤蔡健雅周华健

杨坤:他的“撕”,是“不得不”的坦荡

2002年,杨坤凭无所谓火遍全国。那时候没人注意,他为了这张专辑在地下室住了三年,白天写歌,晚上跑酒吧,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片继续唱。后来有人问他:“你当年那么苦,为什么唱无所谓还那么洒脱?”他咧嘴一笑:“洒脱?那是装出来的,不装怎么办?生活不就是在‘撕’和‘装’之间找平衡吗?”

他的歌总带着点“刺”:空城里“这城市那么空”的沙哑,是深夜回家楼道声控灯不亮的孤独;礼物里“原来最沉的礼物是回忆”的哽咽,是失恋后对着手机通讯录删了又添的拧巴。他上综艺从不端着,被问“现在还怕被说‘只会唱沧桑吗’”,他梗着脖子说:“沧桑怎么啦?沧桑是生活的勋章,我倒是怕那些唱得像吃了蜜的,听着假。”他的“撕”,从来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面前,不得不亮出的坦荡。

蔡健雅:她的“灵”,是“写给自己”的诚实

蔡健雅的灵气,藏在她的创作里。Beautiful Love里“我想牵着你的手”的轻盈,像高中女生日记本里的涂鸦;达尔文里“该迁徙不迁徙,就等沦为遗迹”的清醒,是三十岁女人的通透;红色高跟鞋里“你像窝在被子里的舒服”的慵懒,是深夜加班后对自己的一句哄劝。

有人说她“写歌太会抓人心”,她却说:“我没抓谁,就写我自己。”有次录空白格,她唱到“记忆还是湿的,怎么成干的”突然卡住,眼泪掉在调音台的按钮上。后来她才知道,原来那歌是写自己和妈妈冷战后的和解——真实的情感从来不用“设计”,就像她平时笑嘻嘻,唱起陌生人却像被人轻轻掐住了喉咙。她的灵气,是对自己的诚实,所以她的歌总能让人听进心里,因为你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周华健:他的“暖”,是“陪着你”的温柔

周华健的朋友,大概是几代人的KTV必点。但很少有人知道,1997年他唱朋友时,刚经历父亲去世,录音棚里所有人都见他红了眼睛,却坚持唱完。后来他说:“我爸说,唱歌要让人听得舒服,哪怕是悲伤,也要带着温暖。”

他的歌从来不高亢,却像冬日里的暖手宝。花心里“花的心藏在蕊中”的轻快,是青春里的初恋悸动;让我欢喜让我忧里“就请你别对我说再见”的缠绵,是热恋时的患得患失;就连孤枕难眠的苦涩,也带着“没关系,明早太阳照常升起”的释然。他对粉丝总说:“你们不是听众,是朋友。”所以六七十岁的阿姨会在演唱会举着“华健弟弟”的灯牌,年轻人也会跟着他唱“朋友一生一起走”——他的温暖,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一直在说:“别怕,我陪着你。”

说真的,这个时代不缺唱歌的人,缺的是能让耳朵“记住”的歌。刘欢的“厚”提醒我们,好音乐要经得起时间熬;杨坤的“撕”告诉我们,真实比讨好更动人;蔡健雅的“灵”证明,真诚自带穿透力;周华健的“暖”则像一句老话:“好听的音乐,是能让人在深夜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

或许你会问,现在都2024年了,为什么还要提这四个“老歌手”?因为他们不是在“过气”,而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音乐,从来不是流量堆出来的,而是用岁月、真心和一点点“倔强”,慢慢熬出来的甜。就像那个音乐节尾声,四人合唱明天会更好时,台下几万人跟着唱,声音比扩音器还大——那一刻你突然懂了,好歌永远不会老,就像那些用心唱歌的人,永远会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回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