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最后一次上春晚,他唱的这句“沧海一声笑”,为什么成了无数人的意难平?

记得小时候过年,一家人围在电视前,最期待的就是春晚舞台。而每当刘欢老师的声音响起,奶奶总会说:“这人唱歌,得劲儿!” 从好汉歌里的“大河向东流”,到千万次的问里撕心裂肺的“向千万颗心在呼唤”,他的歌就像刻在DNA里的bgm,成了多少人青春的记忆里绕不开的旋律。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位“春晚钉子户”,为什么会有“最后一次”上春晚的说法?他最后一次亮相,又藏着多少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

说起刘欢和春晚的缘分,那可真是从“第一届”就开始了。1987年,他还只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就跟着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登上春晚,唱了一首雪城主题曲。那会儿的舞台灯光没那么花哨,他就站在话筒前,一件普通的毛衣,一副黑框眼镜,开口却像开了“金嗓子”——浑厚、深情,带着一股子知识分子的清醒劲儿。后来1998年,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他用高亢又豪放的歌声把“108单八将”的义气唱进了每个人心里;2008年春晚,他和莎拉·布莱曼唱我和你,又是另一种温润大气的国际范儿。这么多年,他就像春晚舞台上的“定海神针”,不管节目怎么变,只要他一开口,观众就知道:“哎,过年了,安心。”

可2019年之后,大家突然发现,刘欢好像从春晚舞台上“消失”了。直到2020年春晚,他在黄河颂选段里再次出现——不再是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头发花白了不少,脸上也添了些皱纹,穿一身深色中山装,站在舞台中央,声音却依旧醇厚,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那晚他唱的是“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眼神坚定,手臂随节奏抬起,明明是几十年前的经典旋律,却让人听得眼眶发热。后来很多人说:“刘欢老师最后一次上春晚,唱的不是歌,是岁月啊。”

刘欢最后一次上春晚视频

为什么偏偏是2020年成了“最后一次”?其实早有端倪。这些年他一直受健康问题困扰,2019年因身体发福严重,甚至有网友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他自己也在采访里提过:“年龄不饶人,唱歌是个体力活,现在的精力跟不了年轻时候了。” 再加上他一直专注音乐教育,带学生、做节目,把重心慢慢从舞台转向了幕后。就像他常说的:“歌手的生命力不仅在舞台上,更在那些能传下去的歌里。” 所以2020年之后,他真的再没上过春晚——不是被“雪藏”,也不是“过气”,是主动选择把最好的样子留在记忆里,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面孔。

现在回头看那次“最后一次”,才发现每个细节都藏着告别。他选的黄河颂,本就不是一首轻快的歌,苍凉的旋律里藏着家国情怀,就像他这半辈子对音乐的坚持:不媚俗、不迎合,只唱自己想唱的、该唱的。舞台灯光打在他脸上,你能看到眼角的细纹,那是岁月给的勋章;唱到高音时微微皱眉,是对艺术最起码的敬畏。表演结束后,他微微鞠躬,嘴角带着笑,没有多余的话,却好像对观众说:“我尽力了,你们保重。”

有人说,刘欢的最后一次春晚,比他任何一次都让人难忘。因为那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一位老艺术家与观众、与时代的一场“无声对话”。他唱了三十年春晚,从黑发到白发,从意气风发到温厚从容,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那个舞台,而舞台也给了他最深的眷顾。

如今,春晚的节目越来越年轻,舞台越来越炫酷,可我们偶尔还是会想起那个穿毛衣、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想起他用歌声“喊”出“大河向东流”的豪情,想起他轻声吟唱“千万次地问”时眼里的温柔。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告别——不刻意、不煽情,就像一首好歌,余韵悠长,让人在多年后某个安静的晚上,突然哼起旋律,想起当年围坐在电视前的那个冬天。

你的春晚记忆里,是不是也有一首刘欢的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