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春晚舞台的小姐姐,凭什么让30万人反复回看她的背影?”

2019年的央视春晚,至今不少观众还记得那个镜头:刘欢站在聚光灯下,一袭黑西装沉郁醇厚,唱着我和2035有个约的“当晦暗散去,你是潮汐,你是天际线”;而他身后,六位伴舞女子白衣翩跹,动作干净得像春风拂过湖面,尤其是靠右那位,长发微卷,转身时衣袂轻扬,侧脸藏在半明半暗的光线里,却偏偏让无数观众停下换台的手,对着屏幕问:“那是谁?”

说实话,我跟了春晚舞台快十年,见过太多伴舞要么像“背景板”,要么动作整齐划一却少了点“人味”。但那年刘欢身后的“白色身影”,不一样——她不是简单的“伴舞”,更像和刘欢对话的“另一条声线”:刘欢的歌声是深沉的河,她的肢体是轻跃的浪,一收一放间,硬是把一首“未来展望唱出了青春的灵气。后来我在后台找过她的采访,才知道她叫魏巍,那年26岁,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的演员,早在2012年就跳过丝路花雨,拿过全国舞蹈比赛金奖。

不少观众说,第一次看只觉得她“好看”,后来回放才发现,她的每个动作都藏着讲究。比如刘欢唱到“我要让未来的你,为今天的选择骄傲”时,她刚好有一个踮脚后仰的动作,脖颈的弧度像天鹅,双手从胸前展开,指尖微微颤抖——不是夸张的“煽情”,而是像是真的在触摸“未来的样子”。后来我听魏巍自己说,为了这个三秒的动作,她和团队对着镜子练了整整一周:“既要配合刘老师的声音起伏,又不能太‘抢戏’,得让动作长在歌声里,像影子跟着光。”

刘欢春晚小姐姐

这种“长在歌声里的默契”,哪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魏巍从7岁学舞,16岁考进北京舞蹈学院,每天练功超过8小时,脚尖磨破是常事,冬天为了保持肌肉温度,练功前用热水袋裹住膝盖。她跟我说:“春晚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排练12小时,刘老师比我们还拼,有次嗓子都哑了,还在唱‘我们向春天出发’,我们就在旁边跟着唱,唱到后来,整个排练厅都在掉眼泪。”

你知道吗?其实魏巍本来不是我和2035有个约的主伴舞,最初定的是另一位更“有经验”的舞者,但彩排时导演觉得她的动作“太用力”,少了点“对未来的憧憬”。后来有人推荐了魏巍,她试跳的时候,特意放慢了速度,眼神望向舞台上方——就像真的在看2035年的自己。刘欢后来采访也说:“她跳的时候,我眼前不是舞者,是一个真的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孩子。”

魏巍的“走红”,其实是专业素养的“必然”。这些年,总有人说“伴舞就是陪衬”,但你看她:站在刘欢身边,不抢半点风头,却用细节撑起了整首歌的“情绪骨架”;镜头扫过时,她微微勾起的嘴角,不是“营业式微笑”,而是真的在享受和歌声共鸣的快乐。后来她上了舞蹈风暴,跳了一支母亲,光着脚在舞台上打滚、蜷缩,眼泪把地板都打湿了,评委沈培艺说:“她不是在跳舞,是在用身体讲故事。”

现在,魏巍已经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带出了不少年轻舞者。有人问她“最怀念哪次舞台”,她说还是2019年春晚:“那天台下坐的全是亿万人,可刘老师握着我的手说‘别紧张,我们是一起讲故事的人’,那一刻我就知道,真正的舞台,不分主角配角,只要把‘自己’跳进歌里,就会被记住。”

所以你看,那个让30万人反复回看背影的“春晚小姐姐”,凭什么?凭的是从小练到大的基本功,是把每个动作都磨出“故事感”的较真,是站在顶级舞台上依然把“团队”放在“个人”前面的清醒——说到底,哪有什么“一夜爆红”的幸运,不过是把热爱熬成了本能,让专业长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就像她自己说的:“舞蹈是我的语言,我总得把最想说的话,跳进观众心里。”

下次再看到舞台上的“无名英雄”,不妨多停留几秒——说不定,你看到的不是“伴舞”,是下一个用专业惊艳时光的“魏巍”呢?毕竟,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能把“做好事”当成“本事”的人,永远值得被看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