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了这么多年中国好声音,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台上唱歌的是个陌生面孔,旋律一起却突然心头一动,甚至跟着晃起了脑袋?我猜,大概率是刘欢战队的人。
要是往前翻几季,你会发现这个战队的名字总跟“稳”“耐听”这些词绑在一起——不靠炫技炸场,不搞故作高深,就是平平淡淡唱首歌,却能让人反复听上几十遍。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难道刘欢真有套“音乐魔法”?
选人?不,是选“音乐的灵魂”
很多人都说刘欢当导师“佛”,别人争抢热门学员,他却总坐在那儿慢悠悠拍手,等别人选完才挑。但你仔细想想,他选的哪个学员不是“自带故事感”的?
记得有位叫潘虹的学员,站在台上唱死去活来,声音不算特别亮,甚至有点沙哑,但刘欢听完直接拍案:“这声音里有股子劲儿,是活生生的人吐出来的气!”后来潘虹进了战队,刘欢没让她改风格,反而让她“别想技巧,就想想你失恋时是什么样”。结果那场改编,她带着哭腔的尾音让全场观众安静了半分钟——哪是在唱歌,分明是在讲自己的故事。
其实刘欢早就在采访里说过:“音乐这东西,技巧是骨架,情感才是血肉。我选人,就看这血肉是不是鲜活的。”所以他从不强求学员飙高音、炫转音,反倒总劝他们:“你唱的时候,能不能先别琢磨‘我该怎么唱’,想想‘我想让大家听到什么’?”
改编?是把“俗”唱出“雅”,把“旧”唱出“新”
有人说刘欢战队的歌“太平淡”,可你听过他们改编的城市吗?原版是摇滚的炸裂,刘欢却带着学员加了段唢呐,前奏一起,从市井的喧嚣到人群的孤独,全在唢呐的呜咽里。又有一次,学员唱光亮,刘欢非但不搞华丽的编曲,就让吉他扫弦打底,钢琴错落点缀,最后来个清唱收尾——没有伴奏的空隙里,连观众抽泣的声音都听得见。
这哪是“平淡”?分明是把音乐的“减法”做到了极致。刘欢常说:“好歌跟好文章一样,不用太多形容词,关键是把‘核’立起来。”他带的战队,从不会为了改编而改编,而是先琢磨这首歌的“核”是什么——是黄河大合唱里的民族气节,是我里的自我挣扎,还是往事随风里的释然?然后围绕这个“核”做加法:加段京剧可能是为了强化冲突,加段童声可能是为了突出对比,哪怕只改几个和弦,也得让听众“啊”一声:“原来这首歌还能这么听!”
台下是严师,台上是“造梦师”
你可能见过刘欢在导师椅上打盹的样子,觉得他不在乎,可要是学员排练走了神,他能立马睁开眼:“你刚才那句词,心里信吗?”有次学员为了讨好观众加了段rap,刘欢直接把谱子扔一边:“你知道为什么观众喜欢听你唱吗?就因为你没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现在加这些,不是在唱歌,是在讨巧!”
但真到了比赛现场,他又成了最“护犊子”的人。记得有位学员临场忘词,站在台上发愣,刘欢突然拿起话筒接上:“没关系,我们从头再来。”然后转身对着乐队:“慢一点,让她找到节奏。”后来那首歌,学员唱到一半就哭了,刘欢却在台下笑得像个孩子:“看,我就说她能行!”
有人说刘欢战队总像在“煮老火汤”,急不得,慢不得。但你仔细品,这“老火汤”里熬的,是对音乐的敬畏——不追风口,不迎合流量,就是想把每首歌的“情”和“意”都炖得烂熟,让观众喝下去时,能尝到真心。
所以再回头看刘欢战队的歌,哪有什么“魔法”?不过是把“认真”俩字刻进了骨子里。在这个恨不得一首歌就火遍全网的年代,他们偏要慢慢来,一字一句地磨,一个音符地抠,直到把歌变成能走进心里的“老友”。
你说,这样的音乐,怎么能不让人循环播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