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2017年的夏天,估计不少人脑海里还能蹦出几句从前慢的调子——“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叶炫清站在中国新歌声第二季的舞台上,穿一身素色长裙,声音干净得像被山泉水洗过,连刘欢都忍不住眯起眼睛听,最后转身时还带着点“挖到宝”的惊喜。
那时候的刘欢战队,总让人有种“隐藏款藏宝图”的感觉。不像其他导师组要么是流量担当,要么是技巧型选手,刘欢挑的学员,像是在沙子里淘金——不乍看,但细品下来,各有各的“倔”:有背着吉他唱民谣的姑娘,有把藏腔唱成Rap的小伙,还有十几岁声音却藏着沧桑的“小老师”。六年过去,这些当年让观众记在本子上的名字,如今在哪儿呢?
扎西平措:从“黑马冠军”到“藏地歌者”,音乐里根儿上的东西没丢
提到刘欢战队,绕不开扎西平促。2017年他夺冠时,不少人还嘀咕“藏族小伙能赢吗?”结果他一首改编的鸟人,把藏戏的念白、民谣的吉他,硬生生融进了摇滚的劲儿里,高音劈开空气时,连刘欢都拍着大腿喊“好!”。
夺冠后,扎西平促没被“冠军头衔”架住。他回了西藏,组建了自己的乐队,琢磨着怎么把藏族老调子和年轻人的喜好揉在一起——比如牧民的牧歌加电子节拍,寺庙的铜磬混搭钢琴。前两年他还发了一张天唱,封面是雪山,歌里有牛铃、有经幡,就是没怎么用商业宣传,反而在音乐圈里传开了:“这哥们儿的歌,能闻到青草味儿。”
现在他偶尔会出来参加音乐节,站在台上还是穿着那身改良藏袍,开口唱歌时闭着眼,像是在跟山神对话。有人说他“不红”,可他说:“唱歌要给懂的人听,红不红的,都是浮云。”
叶炫清:从从前慢到“OST小天后”,嗓子里的故事越酿越甜
叶炫清大概是刘欢战队里“国民度”最高的了。16岁上台唱从前慢,主持人问“你懂爱情吗”,她低着头笑“不懂,但我懂慢下来的感觉”,结果偏偏是这份“不懂”,让歌词里的遗憾劲儿直直撞进人心里。
后来她成了各大影视剧的“御用插曲嗓”: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枕边书,声音带着点疏离的甜;香蜜沉沉烬如霜的不染,清亮里又裹着决绝。前两年她开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唱从前慢时,台下全场大合唱,她站在台上吸了吸鼻子:“谢谢你们还记得这个16岁的小姑娘。”
有人说她的歌“千篇一律”,可听多了就会发现,她的嗓子像陈年的普洱,初尝清淡,回味却有苦有甜——毕竟,能把唱18遍“不染”唱出不同情绪的人,心里一定揣着不少故事。
郭沁:那个唱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少女,现在在做“声音设计师”
郭沁上台时才17岁,瘦瘦小小,抱着吉他像抱着整个世界。她选了一首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歌词拗口,旋律平淡,可她开口后,声音里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清澈,让人瞬间安静下来。刘欢当时就说:“这孩子,是老天爷赏饭吃。”
后来她没像其他选手一样扎堆综艺,而是悄悄考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音艺术专业。前几年同学拍到她,晒出的照片是她戴着耳机在录音棚里调试音色,配文“现在算是‘幕后玩家’啦”。原来她没放弃唱歌,但更想做那个“帮别人把声音变好听”的人——毕竟,“光自己唱好不够,要让更多好声音被听见”。
偶尔她会翻唱老歌,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点赞数还是跟当年一样高。评论区有人说“终于等到你更新”,她回:“慢慢来,好声音不着急。”
还有些名字,或许淡出了屏幕,但音乐的路,一直都在
董姿彦,那个唱爵士的“飒爽姐姐”,决赛选了fly me to the moon,扭头时卷发扫过肩头,爵士烟嗓里的慵懒让台下评委跟着打拍子。后来她开了家爵士酒吧,每周三晚上会登台唱两首,台下坐满了老歌迷,有人举着酒杯喊“董姐再来一首!”她笑着摆手:“今天就到这儿,明天还要陪孩子写作业呢。”
邵可然,那个把祝你一路顺风唱哭很多人的男生,毕业后没签约公司,而是在老家开了家音乐工作室,教小孩弹吉他,写民谣。他说:“以前想站上更大的舞台,现在觉得,能看着小孩子眼里有光地说‘老师,我想学唱歌’,也挺好。”
其实2017年的刘欢战队,就像一坛“慢炖的音乐汤”——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刻意的热闹,但每个学员都带着自己对音乐的“执拗”。六年过去,有人成了歌坛中坚,有人回了平凡生活,可只要一开口,你还是能认出:啊,这是刘欢当年挑的人。
刘欢说过:“音乐不该只有一种样子,好的声音,值得慢慢等。”现在看来,他的学员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这句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