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在奥运舞台上唱我和你时,站在他身边的那个“声音”,凭什么让全世界都静了?

2008年8月8日的北京鸟巢,比夏夜更炽热的,是全世界聚焦的目光。当开幕式进行到“画卷”环节,墨色在舞台上徐徐舒展,一个醇厚又坚定的嗓音穿透夜色——“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刘欢我和你和谁唱的

镜头缓缓推向歌唱者:刘欢。他站在舞台中央,黑色西装笔挺,微蹙着眉,像是在对世界诉说一个温柔的秘密。但细心的观众发现,在他声线的左侧,一缕空灵如月光的女音正轻轻流淌,缠绕着他厚实的“大地之声”,织成一张名为“我和你”的网,瞬间裹住了场内九万观众和全球数十亿电视前的目光。

很多人跟着唱了二十年这首歌,却很少问自己:那个陪刘欢一起,把一首奥运主题歌唱进人类记忆深处的女人,到底是谁?她又凭什么,能和“华语乐坛的歌者”站在一起,让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听众,都听懂了“同一个世界”的共鸣?

刘欢我和你和谁唱的

她不是“伴唱”,是被世界选定的“另一半歌声”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回到2004年的雅典。当北京奥运会接过奥运五环的那一刻,全世界都在期待: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会用怎样的声音向世界问好?

刘欢我和你和谁唱的

很快,答案有了——作曲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带着父亲黄河大合唱的雄魂找到了陈其钢(开幕式音乐总监):“我想写一首歌,要像黄河一样有中国根,又要让世界听得懂。”陈其钢想了想,摇头:“黄河太汹涌,奥运需要的是‘手拉手’的温度。”

于是,他用了半年的心血,写下了我和你。旋律简单到像儿歌:“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歌词甚至重复了“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可就是这么一首“简单”的歌,却让创作团队犯了难:谁来唱?

男声的人选很快敲定——刘欢。这个用好汉歌吼出“大河向东流”的男人,他的嗓音里有中国的土地感,唱“同住地球村”时,像在给世界递上一杯热茶。但女声呢?需要一种“超越国界的温柔”,既能中和刘欢的厚重,又能让旋律飞起来。

这时,陈其钢提出了一个名字: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

有人不解:她是英国音乐剧女王,歌剧魅影里那个“站在歌剧魅影肩膀上的女人”,声音华丽又疏离,能唱出我和你的“家常感”吗?

陈其钢却笃定:“她懂‘世界’。” 他说得没错。莎拉·布莱曼不是简单的歌手,她是“跨界音乐”的代名词——从古典到流行,从英语到拉丁语,甚至能和印度的拉格音乐对话。她唱过告别的时刻,让无数人听见了星空的遥远;也唱过阿甘正传的Sweet Home Alabama,又让世界记住了乡愁的重量。她不像一些人“只属于舞台”,她属于“能听见她的所有人”。

果然,当陈其钢把我和你的小样发给莎拉时,她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说:“这首歌很特别,像两个陌生人在路灯下相遇,轻轻说一句‘你好呀’。”

语言的隔阂?不,她们用“呼吸”在唱歌

确定人选后,更难的问题来了:如何让一个说英文的女人,把“我和你”唱得比中国人还“有中国味儿”?

刘欢后来回忆:“第一次和莎拉排练,她拿着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拼音,‘我’(wo)的音要卷舌吗?‘和’(he)读二声还是轻声?她比我还认真。” 莎拉自己则笑:“我学中文时,老师总说我发音‘太温柔’,像在唱摇篮曲。但我发现,‘我和你’这三个字,本来就该是温柔的啊——它不是口号,是两个生命在对话。”

更有意思的是排练时的“默契”。刘欢习惯用胸腔共鸣唱歌,声音一出来像自带回音;莎拉则偏爱头腔,嗓音像羽毛一样飘起来。有人担心两人的声线“打架”,但当他们一起开口时,奇迹发生了——刘欢的“大地”托着莎拉的“天空”,莎拉的“月光”映着刘欢的“沟壑”,没有谁压过谁,反而像一对认识了很久的老友,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让彼此的声音浮上来。

刘欢说:“我们从不讨论‘谁主唱’,只讨论这个句子‘该更暖一点’还是‘更轻一点’。比如‘为梦想,千里行’,我唱‘千里行’时,会故意让尾音收慢,她立刻懂了——这是在说‘不管多远,我都会等你’,所以她的‘相会在北京’就像轻轻接住了一个承诺。”

这种“不用语言懂的默契”,恰恰是我和你的灵魂。它原本就不是写给“冠军”的歌,是写给“每一个人”的歌:那个为梦想奔跑的孩子,那个远在异乡的游子,那个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你们都是“我”,也都是“你”。

一首“简单”的歌,为什么能火20年?

开幕式那天,刘欢和莎拉站在鸟巢中央,身后是2008个缶手整齐敲击“欢迎”。当“我和你”的旋律响起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举起双手,随着节奏轻轻摇晃。那一刻,没有国界,没有语言,只有一种“我们原来是这样接近”的暖意。

后来有记者问刘欢:“你觉得这首歌为什么能成为经典?”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树叶,慢慢说:“因为它说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人活在这世上,谁不是在找‘另一个自己’?歌声就是最好的媒人,让孤独的人听见‘原来你也在这里’。”

莎拉则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演出结束后,有个中国女孩跑来对我说,‘谢谢你和刘欢,让我觉得我们和世界是连在一起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音乐不需要复杂,简单到像‘你好’‘再见’,反而能让每个人都装进自己的故事。”

是啊,我和你没有激昂的鼓点,没有炫技的转音,甚至没有一句华丽的词。可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歌,却在20年里被无数人翻唱: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唱它,运动员在领奖台上唱它,异国他乡的华人在春节时唱它——因为它从来不是“奥运的歌”,它是“所有人的歌”。

就像刘欢和莎拉的合作,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讲述”。用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告诉世界: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口号,是你我抬头的同一片星空,是你我脚下的同一片土地,是你我唱同一首歌时,眼里的那道光。

如今,再听我和你,依然会想起2008年的夏夜。刘欢的声音像深巷里的老酒,越品越暖;莎拉的声音像山顶的晨雾,轻轻柔柔。两个陌生的歌者,用一场“不期而遇”的合唱,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温柔的答案:

当你说“我”时,总会有人回应“你”。

而那个回应你的人,或许就在你身边,或许在世界的另一端——但没关系,因为“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这大概,就是音乐能给的,最珍贵的礼物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