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情非得已火遍20年,为何刘欢从不愿提“作者”二字?

2001年的春晚舞台上,刘欢站在聚光灯下,手握话筒唱着好汉歌,声音洪亮得能穿透剧场的每一寸空气。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那前后半年,他偷偷把庾澄庆的情非得已翻来覆去听了上百遍,甚至在朋友聚会的KTV里,用略显笨拙的吉他弹过几句旋律——那时没人想到,这个向来以“铁嗓”“音乐教父”示人的男人,会和这首甜到发苦的情歌扯上关系。

刘欢情非得已作者

更奇怪的是,当情非得已凭借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无数人手机铃声时,刘欢却在公开场合从未主动提过“这首歌我很熟悉”;直到多年后一档音乐综艺后台,他才对着镜头苦笑:“说‘情非得已’?我这一辈子,好像都是在‘情非得已’里过过来的。”

一、从弯弯的月亮到情非得已:那个“不情愿”的歌者

刘欢情非得已作者

1985年,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刘欢,被老师拽去给电视剧便衣警察唱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他本想专心搞古典音乐,觉得通俗歌“太轻飘”,可架不住老师一句“你声音里有股劲儿,不唱可惜了”。这一唱,就成了20多年“情非得已”的开端——

他本想当台后的音乐制作人,却偏偏成了舞台上最耀眼的歌手;他写弯弯的月亮时,是想着给家乡写首温柔的曲子,没想到成了90年代的“城市民谣圣歌”;他甚至在演唱会上因过度疲劳失声,医生让他休息半年,他却接了好汉歌的活儿,“导演说‘没有你的声音,这剧就少了一半’,我只好硬着头皮上”。

有人说刘欢“活得太较真”,可他总说:“我嗓子是老天爷给的,不能随便糟蹋。”可这份“较真”,何尝不是一种“情非得已”?当整个华语乐坛都在追求流行度时,他偏要在歌里塞进交响乐的编排;当别人用技巧讨巧时,他却执着用情绪戳心窝——就像情非得已里那句“想要陪着你走到天涯海角”,简单12个字,他唱了整整8年,才敢在某个深夜的录音棚里,对着空气说:“原来我也是有软肋的人。”

二、那晚的KTV,刘欢的眼圈红了

2001年,情非得已作为情深深雨濛濛的插曲,随着依萍的书房镜头一起钻进了千家万户。年轻人在操场树下循环播放,出租车司机跟着电台哼唱,连卖早点的阿姨都能飙出两句“难以忘记初次见你”。

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年秋天,刘欢和朋友聚会时被点唱情非得已。他先是摆摆手说“我不会唱情歌”,架不住大家起哄,才拿过吉他,指尖带着点犹豫地扫出和弦。唱到“如果这次我真的离开你,也是情非得已”时,他突然停住了——

“那时候我正在录北京人在纽约的后续专辑,压力大得整宿失眠。”后来他在一次采访里回忆,“有一次凌晨三点开车出去,电台突然放了这首歌,我开着窗哭得像个孩子。你说这歌词写的,哪是情爱啊,分明是一个人想抓住什么,又不得不松手的无奈。”

那天晚上的KTV,刘欢把情非得已唱了三遍。最后一遍时,他没开麦克风,只是轻轻跟着旋律哼,眼圈红得像熟透的番茄。朋友拍着他的肩说:“你那么坚强的人,也会被歌词戳中啊?”他抹了把脸,笑得有点苦:“谁说坚强的人,心里没一片荒草地?”

三、“我不提‘作者’,因为这首歌早已属于所有人”

随着情非得已越来越火,很多人开始好奇:“刘欢这么厉害的音乐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写一首这样的歌?”他总笑着说:“我写的大多是家国情怀的小曲儿,写不来这种甜丝丝的情歌。”

可圈内人知道,刘欢的抽屉里,其实藏着一首未完成的情非得已。那是在1998年,他陪着妻子在医院待产,窗外下着很大的雨。他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翻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写下“如果雨停了你就会回来,我愿意等一个未知未来”。后来女儿出生,他把歌词收了起来,“总觉得那点小心思,配不上当父亲的分量”。

“我不提‘作者’二字,因为情非得已早就不是某一个人的了。”刘欢曾在某次音乐论坛上说,“有一个中学生给我写信,说高考失利时听这首歌,觉得‘人生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情非得已也是一种活法’;还有一个外卖小哥,每天骑车时放这首歌,说‘想到家里的老婆孩子,就觉得累也值得’。你看,一首歌的意义,在于它能成为无数人的‘情绪出口’,而不是标榜谁写的。”

这话说完,台下有人红了眼眶。原来那个站在舞台上“永远正确”的歌者,早就把“情非得已”的无奈、释然与温柔,酿进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结语:所谓“情非得已”,不过是把心揉碎了再唱出来

去年,刘欢在“歌手”舞台上唱了从前慢。没有高音炫技,没有交响乐伴奏,只有一把老吉他,和他沙哑的嗓音。唱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他突然闭上眼睛,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那一刻突然明白,刘欢这一辈子,何尝不是在“情非得已”里寻找“心安”?他被迫成为歌星,却在歌声里找到了真诚;他不得不扛起“音乐教父”的名号,却用一首首情歌袒露了脆弱;他以为自己在“妥协”,却无意中成了无数人的“声音树洞”。

就像情非得已的旋律,简单却绕梁,所谓“情非得已”,不过是把揉碎了的心,再用温柔的方式,一点点唱出来。而这,或许就是刘欢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歌——不是因为他写得多牛,而是因为每个听歌的人,都能在他“情非得已”的歌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非唱不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