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2006年名利场最烫手的机会,刘欢为何偏偏“情愿”转头?

2006年的娱乐圈,像个被点燃的火药桶。超女刚火遍全国,选秀节目遍地开花,明星们挤破头往镜头前凑,商演报价一年比一年吓人,连二三线艺人都能轻松开上豪车。就在这全民逐利的狂欢里,44岁的刘欢,却突然踩了刹车——推掉了三档天价综艺邀约,婉拒了国际奢侈品牌的千万代言,甚至推掉了春晚的“橄榄枝”,揣着老婆孩子回了北京郊区的小院,说要“安安静静写首歌”。

刘欢情愿2006

那年他到底怎么了?很多人说他傻,放着“泼天富贵”不要,非得躲起来过“苦行僧”的日子。但你要细想就会发现,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他哪次不是按着自己的心意来?2006年的“情愿”,不过是把这份“轴”又一次摆在了明面上。

先说说2006年的刘欢,早该是“躺平”的年纪了。1987年一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让他红遍大江南北,90年代的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更是成了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到了2006年,他手握一堆“顶流”标签:音乐教授、综艺常客(那时候他已经跑过不少晚会和音乐节目)、娱乐圈的“活化石”,随便露个面就能让赞助商笑开花。可偏偏就在这当口,他开始“躲”了。

刘欢情愿2006

有圈内人后来讲,那年找他的团队把门槛都踏破了。有一家卫视开出2000万的天价,请他做一档音乐选秀节目的导师,说只要他点头,保证把他捧成“综艺之王”;还有个国际大品牌,直接送来一套北京四合院的钥匙,代言费按秒算,只要他戴着他们的表出现在镜头里,钱就能直接打到账户。可刘欢听完,只是摆摆手:“钱嘛,够花就行。我现在就想写点自己想唱的歌。”

他到底想写什么?没人知道确切答案,但有人翻到他2006年的一则采访,他说得特别实在:“现在唱歌的太多,可有多少人是在‘唱歌’?不过是在‘表演’。我听最近的歌,满耳朵都是‘爱呀恨呀’,可人的心事哪有这么简单?”那时候的乐坛,确实被“口水歌”和“伪抒情”霸占着,很多歌手为了传唱度,刻意把歌词写得直白,把旋律编得“洗脑”,刘欢看着心里急——他总觉得,音乐该是“说心里话”的,而不是“凑热闹”。

刘欢情愿2006

所以那一年,他真的把自己“藏”了起来。推掉所有活动,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给女儿刘一丝(小名)做早饭,送她上学,然后就去郊区的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没有豪华设备,就一把吉他、一架旧钢琴,写不顺心就骂两句,骂完了又低头改音符。有次他的学生去看他,推开门发现他正戴着耳机,一遍遍听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边听边在本子上涂涂画画,嘴里还嘟囔着:“这个转调,能不能像人生一样,先跌一下,再慢慢起来?”

有人说他“作”,放着好好的“摇钱树”不当,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可你若了解他的过去,就知道这“作”里藏着一股“劲儿”。早年他身体不好,脂肪肝、高血压一身病,医生让他别熬夜,他却总为了一句歌词熬到凌晨;后来女儿出生,他怕娱乐圈太乱,硬是把家搬到了离市区很远的地方,自己接送孩子上学,菜市场买菜,活像个“家庭煮夫”。在他眼里,“名”和“利”从来不是人生的主角,“把事儿做好,把人做好”才是。

2006年年底,他果然憋出了一首歌——从头再来。不是后来那种“洗脑”的主旋律,而是安静得像深夜聊天:钢琴声一点点铺开,他沙哑的嗓子慢慢唱起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没有高音炫技,没有复杂编曲,可就是让人心里发烫。很多人说,这歌像给当时浮躁的娱乐圈“泼了一盆冷水”——你瞧,还有人愿意花一年时间,只为写一首没打算“爆红”的歌。

17年过去再看2006年的刘欢,你可能会明白:“情愿”这两个字,从来不是傻气,而是一种清醒。在那个所有人都在拼命“往前冲”的年代,他敢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在所有人都说“赚钱最重要”的时候,他敢说“我不想为钱唱歌”。这份“情愿”,是对音乐的敬畏,是对家人的责任,更是对自己内心的诚实。

现在想想,2006年的娱乐圈缺什么?缺的不是明星,不是流量,而是一份“情愿”——情愿慢一点,情愿真一点,情愿守住心里那点“不合时宜”的坚持。就像刘欢那年拒绝综艺时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只要我的音乐里,有我自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