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后台收到不少私信:“你看刘欢那个视频了吗?他居然‘怒吼’了!”
抱着好奇心搜出来一看——镜头里的他穿着简单的黑色T恤,站在舞台中央,右手握着话筒,左手下意识用力按着眉心,脖颈上的青筋绷得像拉满的弓。前奏刚起,他突然扬起头,一声高音劈开空气,不是清亮,带着点沙哑的撕裂感,像把积攒的情绪全砸了出来。
评论区炸了。有人说“刘欢老师是不是状态不好”,有人猜“是不是歌曲难度太大”,但更多人盯着那句歌词反复听:“这腔热血,还能不能烧得旺?”
其实这不是刘欢第一次“反差”。十几年来,大众对他的印象总绕着几个词:稳重、儒雅、不争。每次上综艺,要么是慢悠悠讲“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要么是扶着腰笑叹“年纪大了高音上不去”。连中国好声音里,他扭过头说的那句“你一定能转”,都带着股温润的劲儿,像早春的太阳,不晒人,但暖到心里。
可这次不一样。
仔细看那段视频,背景是某音乐节的现场,台下黑压压一片全是人。他唱的是一首改编老歌重头再来,原版平缓,但他在副歌加了段即兴的爆发。唱到“哪怕只剩一口气,我也要唱到底”时,他的手突然攥紧话筒,指关节泛白,声音里裹着股狠劲——不是愤怒,是憋着股劲儿,非要唱出血性不可。
后来采访才知,这首歌对他有特殊意义。2012年拍甄嬛传时,他连续熬了半个多月写主题曲,录凤凰于飞那天,唱到“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突然哽咽,不是因为累,是因为想起自己刚出道时,父亲顶着反对让他搞音乐,“我爸说,唱歌不是混口饭吃,是命”。
“这次唱重头再来,我想到我爸,想到这些年遇到的坎儿,”他说,“音乐这东西,光温柔不行,得有骨头。有时候这‘骨头’就得硬邦邦地砸出来,让人听见你心里那口气,到底还在不在。”
这话听着让人鼻子发酸。
我们总习惯把艺人框在“完美”里:唱高音必须游刃有余,说话必须滴水不漏,连笑都得是“标准微笑”。可刘欢偏不。他会在节目里直言“这编曲太花哨,不如原版干净”,会在后台对着乐手拍谱子“这里必须再加强力度”,也会在舞台上,把积攒的情绪吼出一条来——那不是失控,是他对音乐最朴素的认真。
有网友说得对:“以前觉得刘欢是‘神’,离我们太远;现在知道,他是‘人’,只是把对音乐的较真,活成了习惯。”
想起他60岁那年开演唱会,唱好汉歌时喘得厉害,却坚持唱完高音部分,对着台下鞠躬说:“谢谢你们,让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在舞台上‘撒野’。”原来所谓的“怒吼”,从来不是突然的情绪宣泄,是一个歌者对舞台最虔诚的敬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那一声“怒吼”,究竟是失控还是爆发?
都不是。
是他那腔滚烫的音乐魂,终于按捺不住,吼给我们听。
毕竟,能把“初心”唱出声的人,从来不怕“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