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最残酷的真相是什么?大概是“捧得越高,摔得越狠”。想当年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刘欢指着李默(化名)红了眼眶,说“他是百年一遇的好苗子”,观众跟着感动,以为又一个“实力派”要横空出世。可三年后,当李默的“完整版吐槽”在短视频平台疯传时,评论区却只剩嘲讽:“当年的‘好苗子’,怎么长成了‘韭菜苗’?”
从“刘欢含泪推荐”到“划水现场”,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时间拉回到2019年那季中国好声音。盲选环节,李默带着一首一生所爱站上舞台,沙哑的嗓音里带着少年气里的沧桑,高音处像要把心都掏出来。四位导师全部转身,刘欢更是直接按下“抢拍键”,说:“这个声音,这个控制力,太少见了。我要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
那之后的李默,几乎是“刘欢认证的嫡系战队成员”。比赛中,刘欢亲自为他改编曲目,熬夜陪练,甚至为了保他主动淘汰自己战队的其他学员。决赛夜,李默最终拿下全国亚军,刘欢在后台抱着他哽咽:“你未来一定比我还强。”
可谁能想到,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徒弟,却在之后的三年里,一步步把自己“作”成了反面教材。
去年,李默担任某晚会开场嘉宾,舞台上的他穿着宽松的卫衣,对着提词器呆笑,连歌词都记不全,全程靠修音救场。观众拍下的“生肉视频”里,他甚至打了一个哈欠,被网友截图嘲讽“比我家猫还困”。更离谱的是上个月的直播,有网友点他唱当年的成名曲一生所爱,他却说:“这歌太老了,现在谁还唱这个?”
直到最近,一段“完整版吐槽”录音流出——据说是他参加某个综艺后台的闲聊,语气满是嫌弃:“刘欢老师是好,但他的审美太落伍了,现在谁还搞什么‘技术流’,观众就喜欢会营销的。我跟他说要做短视频,他还不让,说‘那不是正经事’。”
刘欢的“用人观”:他捧的是艺人,不是“流量傀儡”
这些年,刘欢带过多少徒弟?从那英的“御用和声”,到好声音里的学员,他从不吝惜提携新人,但也“立规矩”立得狠。最经典的就是当年指导张杰,为了让他改“用力过猛”的毛病,让他对着镜子唱一天,唱到嗓子沙哑;就连现在大火的周深,当年也是被刘欢一句“别躲在你的舒适区里”,硬推着去参加了歌手。
为什么唯独对李默“另眼相看”?因为李默当年确实有“天赋”——音域广,乐感好,还懂几种乐器。可刘欢或许忘了,娱乐圈“有天赋的人”太多了,而没有“敬畏心”的天赋,迟早会被反噬。
有知情人透露,李默走红后,身边全是“夸夸群”,没人敢说他的不好。团队为了让他“快速变现”,接了一堆商演和网红综艺,荒废了基本功。有一次刘欢打电话提醒他:“多久没写歌了?”他随口应付:“最近太忙,等空了就写。”结果“空了”了一年,也没见他写过一首能打的歌。
更让圈内人看不懂的是,李默最近开始“立人设”——自称“音乐圈清流”,吐槽“现在的都是口水歌”,转头却给一个手游唱推广曲,歌词写得不知所云。“他忘了,当年刘欢老师教他第一件事就是:‘艺人的“真”,比什么都重要。’”一位曾经合作过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真本事,靠“师徒名头”走不远
这些年,“师徒反目”的戏码在娱乐圈没少上演。但奇怪的是,当李默被吐槽时,很少有人怪刘欢——大家反而说:“刘欢老师当年看走眼了。”
为什么?因为观众心里有杆秤。刘欢是什么人?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为了音乐可以半年不出门的“老顽固”。他看重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能不能传唱的作品”。当年他在好声音上说:“我选的不是声音,是一个能陪听众走过很多年的人。”
可李默呢?他享受了“刘欢徒弟”的红利,却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演唱会票价卖得比肩一线歌手,现场却全程假唱;采访里吹嘘“要传承华语乐坛”,转头却去拍短视频带货。观众不是傻子,你能糊弄观众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只会换来一句:“就这?还配是刘欢徒弟?”
说到底,娱乐圈的热度像一阵风,吹过来的时候你接不住,只能被吹走。当年刘欢把李默推上风口,是想让他“乘风而起”,而不是“被风刮走”。可惜李默太在意“风”了,却忘了“站稳”才是最重要的。
写在最后:师徒一场,终究是“各凭造化”
有人说,李默的“翻车”是“流量时代”的必然——太多人被捧得太高,太快,忘了自己是谁。也有人说,这是刘欢“捧杀”的教训,太溺爱徒弟,反而害了他。
但或许,这就是娱乐圈的常态:老师能教你技巧,却教不了你“做人”;能给你舞台,却给不了“实力”。就像当年刘欢在台上对李默说的那句话:“我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往后的路,要自己走。”
如今,那段“完整版吐槽”的热度渐渐退去,留给李默的,是满地的鸡毛和观众的失望。而刘欢,依旧在录音室里琢磨他的音乐,偶尔在采访里被问起这个徒弟,也只是淡淡说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总有长大的那天。”
只是不知道,李默听到这句话,会不会想起2019年那个夏天,老师为他红的眼眶,和他那句“未来一定比我还强”的期待——毕竟,时间会证明,真正的“好苗子”,从来不需要靠“师徒名头”来包装,而是用一部部作品,一句句歌词,扎扎实实地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