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坐在中国好声音转椅上,刘欢就干了件“不讨喜”的事:当他那组的学员杨坤选了首大众冷门的无所谓,台下观众起哄喊“换歌”,他反而按住钮锁了名——“这歌有态度,我要听他自己的版本”。那年夏天,电视机前的我和不少人一样,盯着屏幕发愣:这评委是不是太“沉”了?
后来再看我是歌手,他的“没有”更明显。别人点评选手要么煽情,要么犀利,他却总把音乐术语堆得像学术论文——“你的胸腔共鸣太多了,喉头位置偏低”“这段副歌的假声转换,气息支撑得不太稳”。有人调侃他是“行走的乐理书”,暗指他“没综艺感”;也有人偷偷说,总觉得他在评委席里“像局外人”——不抢戏,不制造话题,甚至很少对着镜头笑。
可真没他吗?
2013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梁博带着花火登台,唱到一半突然忘词,站在台上手足无措。台下其他评委已经准备圆场,刘欢却拿起话筒直接说:“等一下,你刚才那句词想清楚我们再继续。”后来梁博说,当时他一抬头,看见刘欢对他点了下头——那眼神里没有责备,只有“我等你”。最后梁博稳下来拿了冠军,多年后采访还提:“那一刻我知道,唱歌比什么都重要。”
他不是“没有”,是把“综艺感”藏在了专业里。别的评委可能想“怎么让节目更好看”,他却总在想“怎么让音乐更好听”。当别的选手都在琢磨“怎么让导师转身”,他却在转身前认真问学员:“这首歌,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有次选学员,别人问他标准,他说:“我不找‘好声音’,我找‘有声音’——能让人记住的歌,能让人心动的歌。”
你可能没记住他抛过多少梗,但一定记得他说过的话:“音乐不是炫技,是把心里的话唱出来”“流行未必是好的,经典才能留下来”。这些话没爆点,却像老火汤,慢慢渗进心里——原来评委真的可以不为流量低头,只对音乐较真。
所以后来再看刘欢当评委,突然懂了:我们总觉得他“没有”,其实是习惯了综艺里“有话题、有冲突、有表情包”的热闹,却忘了真正的好音乐,需要的从来不是浮夸的存在感,而是像他这样“稳稳站在音乐后面”的人。
说到底,刘欢当评委时,我们等的热闹或许没来,但他给的音乐的“里子”,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