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难道“华语乐坛最不可能的同框”要成真?刘欢崔健合作,藏着多少人对黄金时代的不甘心?

很少有人知道,199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后台,刘欢和崔健曾隔着一个化妆镜闲聊。那天刘欢刚唱完千万次的问,崔健背着破旧的吉他准备登台,两人没聊音乐,吐槽起了当时满街盗版磁带。没人想到,这场看似随意的相遇,会在28年后被乐迷反复咀嚼——如果当年他们真的聊聊音乐,华语乐坛会多一首怎样的神曲?

刘欢崔健合作

两个“王”,却活在不同的音乐宇宙

要说刘欢和崔健,华语乐坛绕不开的“双子星”,却像平行世界的坐标:一个站在体制内的聚光灯下,用好汉歌弯弯的月亮唱尽中国人的烟火气;一个扎在摇滚的围城里,用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砸碎一代人的迷茫。

刘欢崔健合作

刘欢的音乐是“大河流水”,浑厚的嗓音像裹着丝绸的锤子,砸进心里却绵长。他的歌进了春晚,进了大学讲堂,进了无数家庭的老式收音机,身上总带着点“学院派”的体面。有次采访他说:“我写歌得琢磨,老百姓听着顺不顺耳,能不能传下去。”

崔健的音乐是“淬火钢钉”,嘶哑的嗓子像生锈的铁片刮过水泥地,疼却让人清醒。他的歌不许改词,不许伴奏太花哨,连演出服都得是破洞牛仔裤加军绿外套。他曾在演唱会上对着台下喊:“你们听的是真东西吗?”眼里全是警惕。

一个想“让音乐落地生根”,一个想“让音乐刺破长空”,按理说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线。可偏偏,他们都顶着“华语第一人”的名号,都藏着对音乐最执拗的拧巴——刘欢拧巴在“既要好听,又要有魂”;崔健拧巴在“要有态度,又不失共鸣”。这种拧巴,让他们成了彼此最“懂”的人。

那次“错过”的合作,成了乐迷心里的白月光

其实两人早就有交集。1987年,崔健写了一首假行僧,觉得只有刘欢的声线能驾驭那种“红尘里的疲惫与狂放”,可当时刘欢刚拍了北京人在纽约,天天被剧组追着录主题曲,等腾出空来,崔健已经把歌给了别人,后来成了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刘欢后来打趣:“崔健那首歌,词写得跟刀子似的,我当时要是接了,可能就成了‘摇滚刘欢’,哪还有后来唱弯弯月亮的温情劲儿。”

可乐偏不这么想。有乐迷扒出旧视频:2008年奥运期间,刘欢和崔健在同个后台休息,刘欢拿着谱子过去,崔健扫了一眼吉他,两人对视了一眼,突然都笑了——那一眼,像两个武林高手看到了对方的剑招,不用说话就知道:这玩意儿,跟我想的不谋而合。

如果当时他们真的合了歌,会是什么样?是刘欢的和声托起崔健的嘶吼,还是崔健的吉他弦弹响刘欢的钢琴?有人猜会写一首关于“时代变迁”的歌,刘欢唱“高楼拔地起”,崔健吼“别忘了脚下的泥”;有人猜会写一首关于“普通人”的歌,刘欢的温暖化解崔健的锋利,崔健的尖锐刺破刘欢的温柔。

为什么现在,我们如此渴望他们合作?

这些年,刘欢越来越少公开唱歌,除了在歌手上展露过一把“沧桑美”,多数时间都在教书、做音乐综艺;崔健倒是一直没停,可歌越来越“碎”,年轻人爱他的“爷们儿劲儿”,却少有人懂他歌词里的“别样的清醒”。

去年某音乐节,崔健唱花房姑娘时,台下全是举着手机打光的自拍族。他在台上停了三秒,突然说:“你们知道这首歌写的是谁吗?”台下鸦雀无声。那一刻,很多人突然想起刘欢——那个能把歌里的故事讲成“家国情怀”的人,那个能把复杂旋律唱成“岁月回响”的人。

现在的乐坛不缺技术,缺的是“定海神针”。刘欢是“定盘的星”,崔健是“破局的剑”,把他们放一起,就像把茅台和可乐混在一起,听着离谱,实则可能炸出前所未有的味道。刘欢的“稳”能接住崔健的“野”,崔健的“狠”能刺破刘欢的“温”,这种碰撞,或许能让快节奏的华语乐坛,找回点“慢工出细活”的劲儿。

最后的答案,或许藏在时间手里

前几天刷到一条旧动态,是刘欢的学生发的,配图是刘欢戴着老花镜改谱子,旁边放着一本崔健歌词选。评论里有人问:“老师要跟崔健老师合作吗?”刘欢回复了三个字:“说不定呢。”

说不定呢。这三个字,比任何通稿都让人期待。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还能有谁,能让两个顶流放下身段,为了一首好歌“磨”上一年?

我们等的不只是一场合作,更像是在等一个信号——那个愿意为音乐较真、为时代发声的黄金时代,会不会回来?

刘欢和崔健,一个像大地,一个像长空,如果大地拥抱长空,会刮起多大的风?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回答。但我们愿意等,因为最好的故事,从来都留给“说不定”的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