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有场演出,后台化妆间里,87版红楼梦的“贾宝玉”坐在镜子前对词,旁边放着一本泛黄的清代宫廷乐考,指甲缝里还沾着金粉。有人问他:“您这唱的是哪出戏?”他抬头笑了笑:“不是戏,是刘欢老师让我们‘找回来的调子’。”
后来才知道,这是刘欢团队悄悄筹备了8个月的“清宫音乐复原计划”——不是用电子乐改编延禧攻略配乐,也不是给甄嬛传加个Rap副歌,是真的翻出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御制曲谱,找非遗传承人学工尺谱,甚至让戏曲老师带着老戏骨们“找入声字发音”。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只活在电视剧里”
“我们团队最早提这个想法时,很多人说‘刘老师现在还折腾这个?’”项目统筹李姐后来在采访里说。刘欢却觉得“亏欠”:小时候听奶奶哼四季歌,说“这是宫里传出来的调”,长大后再听,发现电视剧里的“清宫戏”要么是京剧腔,要么是流行旋律,“哪有那么?真正的清代宫廷乐,应该像故宫的红墙绿瓦,看着肃穆,细看全是细节。”
为了找谱子,团队跑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甚至联系了台北“故宫”藏清代乐谱。研究员翻出乾隆年间的teni新谱,记录着“用XX管,起调XX字,节奏如流水淙淙”。“那些谱子上还有朱批,‘此曲宜于雪夜独奏’,你想想,200多年前皇帝在曲谱上写批注,这种温度不能丢。”
更麻烦的是“发音”。清代官话和现在的普通话差别太大了。团队请来语言学家,带着演员们读音韵辑要,连“平上去入”都重新学。“有个老演员说,‘原来‘朕’字不是读zhèn,是读zhin,带着一点上扬的尾音’。你说,这才是真‘帝王气’。”
“当太后唱御制谱,整个剧场都在掉眼泪”
正式演出那天,最让人意外的是老戏骨们的反应。原以为他们会觉得“麻烦”,没想到一个个比学生还认真。“皇太后”的演员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后台,对着镜子练手势,说“清代嫔妃行礼时,手指要像兰花瓣,不能翘起来”;“太监”的角色为了学“钟磬合奏”,专门去寺庙敲了三天木鱼。
演到月下抚琴那段,演员弹的是古琴,旁边用箜篌伴奏,旋律是从康熙字典里找的“梅花三弄”古调。没有台词,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轮着转,台下却鸦雀无声。后来有观众说:“突然懂了什么叫‘此曲只应天上有’,不是夸张,是真的觉得,200年前的月亮,照在演职人员身上了。”
后台更戳人。“演格格的演员哭得妆都花了,说‘我年轻时拍清宫戏,导演说‘哭的时候要夸张’,今天唱完才明白,老祖宗的音乐里,连眼泪都是克制的,可力量比嚎啕大哭大多了’。”
“有人骂‘不接地气’,刘欢:我们就是要‘捡根’”
当然,争议也不少。有人说“这玩意儿谁听得懂?”“不如抖音神曲有流量”。李姐说,团队开会时也讨论过“要不要加点流行元素”,但刘欢摆摆手:“流量是快的,但根是慢的。如果因为怕‘不懂’就改,那以后真没人懂了。”
他举了个例子:“京剧现在说‘小众’,但当年也是从民间来的,只是没人愿意花时间‘捡’。我们现在做‘清宫唱’,不是要复古,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文化里,不止有‘戏腔唱情歌’,还有‘古琴合奏能讲治国理政’。”
演出结束后,故宫博物院的一位老专家专门赶来,握着刘欢的手说:“我守了半辈子故宫乐谱,第一次看到它们‘活’过来。”而团队里90后的编曲,在笔记本上写:“以前觉得传统土,现在觉得,不是土,是我们没学会‘好好说话’。”
原来“出圈”不是换件衣服,是把旧衣服洗干净穿出来
现在再刷到“清宫唱”的视频,总看到有人问“能不能出专辑?”“哪里能学工尺谱?”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破圈”——不需要蹭热点,不需要博眼球,当你把事情做到根上,自然会有人循着味儿找来。
就像刘欢在项目结尾时说的:“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是活着的呼吸。我们做的‘清宫唱’,或许只是给这口气递了块纱布,但总得有人递。”
下次再刷到甄嬛传,不妨听听背景音,有没有那一丝乾隆御制谱里的影子?或许你突然会发现,“老祖宗的调子”,原来这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