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一个唱了30年好汉歌的“老炮”,一个掀起潮流风暴的“叛逆者”,刘欢和陈冠希的缘分藏在哪?

1998年,春晚舞台上唱“大河向东流”的刘欢,是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同一年,刚出道的陈冠希,凭着少年阿虎里的一句“你讲嘢啊”,成了港片黄金年代的“青春符号”。一个站在“雅”的顶端,一个站在“潮”的风口,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却在二十多年后,让网友把他们摆在了一起——这中间的“弦外之音”,藏着的或许是娱乐圈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一、从“殿堂”到“街头”:他们都在和“标签”较劲

你说刘欢,第一时间想到“歌唱家”“好声音导师”“国民大爷”。可很少有人提过,30年前的他,玩起摇滚来有多野。1987年,他和韦唯唱亚洲雄风,调门高得能掀翻屋顶;1990年,为亚运会写的梦的羽毛,旋律里全是年轻的热血;甚至他在早期采访里说过:“我不喜欢被框住,音乐就该是探索的。”

刘欢和陈冠希

陈冠希更被标签捆了一辈子。“叛逆偶像”“嘻哈教父”“纹身潮人”,可翻开他的履历,你会看到他2010年转型做潮品牌CLOT,从服装设计到面料研发,亲力亲为得像个“强迫症”;去年上海艺术展上,他展出的摄影作品里,香港街头的阳光、老人的皱纹,细腻得让人忘了他是那个“坏小子”。

刘欢在歌手唱去你的爱,陈冠希在潮牌主理人里说“年轻人别被定义”——他们一个在“殿堂”打破严肃,一个在“街头”撕掉浮夸,骨子里都透着一股“不被定义”的拧巴。这种拧巴,不是刻意叛逆,是对“自我”的较真。

二、一个“护犊子”,一个“给机会”:娱乐圈的“稀缺感”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刘欢当导师,有个学员唱原创,但节奏有点乱。其他导师觉得“不够成熟”,刘欢却拍板:“年轻人敢写敢唱,比什么都重要。”后来学员淘汰时,他在后台红了眼眶:“我多留你一轮,就能让更多人听到你的歌。”

2021年,潮玩人类在哪里里,陈冠希带着新手设计师做项目。一个年轻人因为经验不足,方案被客户批得一文不值,躲在角落哭。陈冠希没有骂他,而是蹲下来说:“失败是正常的,但你要记住,这一次错,下一次就不会再犯。我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你发现了吗?刘欢护的是“创作的初心”,陈冠希给的是“成长的机会”。在这个“速食”的娱乐圈,一个愿意为新人“赌”一把的“前辈”,一个愿意给年轻人“试错”机会的“老炮”,其实比想象中更稀缺。刘欢和陈冠希,一个在“台前”撑起理想,一个在“幕后”托举热爱,他们隔空打配合的样子,像极了娱乐圈里的一股清流。

三、从“声音”到“镜头”:他们都在做“时间的裁判”

刘欢的歌为什么能火30年?因为他的“声音里有故事”。千万次的问唱的是北京人在纽约里文化的碰撞,弯弯的月亮里有故乡的记忆,凤凰于飞的转音里,能听出半生沧桑。他曾说:“唱歌不是炫技,是把心里的东西掏出来给大家看。”

陈冠希的镜头为什么有“温度”?因为他的“镜头里有生活”。十年前,他拍香港街头的修鞋匠,手指上的皱纹和鞋油的痕迹,拍得像幅油画;最近,他拍成都的茶馆,老人盖着茶杯盖子打盹的细节,温柔得让人心里发软。他说:“摄影不是记录,是留住那些被人忽略的‘小日子’。”

一个用声音留住岁月,一个用镜头定格时光。他们不追流量,不蹭热点,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把自己的“作品”刻成了“传奇”。这不就是娱乐圈最该有的样子吗?比起昙花一现的“爆红”,那些能“留下来”的东西,才真的能打动人心。

写在最后:所谓“顶流”,是把“自己”活成光

有人说,刘欢和陈冠希没有交集,怎么凑一起写?可你细想,刘欢唱从头再来时,陈冠希正经历事业的低谷;陈冠希转型潮牌时,刘欢在舞台上唱奉献”。他们没有合作过一首歌,没有同过一个框,却都在用“经历过”的阅历,告诉年轻人:“别怕跌倒,站起来,继续走。”

这个娱乐圈,不缺人设,缺真实;不缺流量,缺作品;不缺“顶流”,缺“能把心交出去”的人。刘欢和陈冠希,一个像老酒,醇厚绵长;一个像烈酒,辛辣直接,却在各自的轨道上,活成了娱乐圈里最“对味”的存在。

那我们呢?或许真正的“追星”,不是追逐那个“完美的偶像”,而是从他身上看到“更好的自己”——就像刘欢和陈冠希那样,带着自己的棱角,守着内心的光,慢慢来,比较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