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杭天琪合唱过什么歌?那首让30年前万人合唱的经典,藏着多少华语乐坛的“敢唱真”?

胡同口的梧桐树又绿了,总能想起90年代初的傍晚——家家户户的窗开着,飘出电视里传来的歌声:“山不转那水转,水不转那云转,云不转那风转,风不转那心也转……” 那是刘欢和杭天琪在唱山不转水转,一个嗓音像烈酒,一个声线似清泉,两股声音拧成一道绳,把老百姓日子里的酸甜苦辣都拧进了旋律里。

刘欢和杭天琪合唱的歌曲

“这歌,老百姓听了就想跟着哼”

1991年,电视剧山不转水转播出,主题曲一下子火了。那时候没短视频,没流量炒作,就靠老百姓口口相传——街边修车的大爷砸着扳手跟着哼,菜市场卖菜的大婶挑着扁担接下一句,连学校里的孩子都能模模糊糊唱全词。

刘欢和杭天琪合唱的歌曲

为啥这么火?首先得归功于歌词。“山不转水转”,多朴素的大白话,却藏着老祖宗的处世哲学。你听“没有挤不过的桥,没有闯不过的关”,哪有什么华丽辞藻,句句都是普通人踩着泥泞往前走的劲儿。作词人张藜后来聊过:“当时想的就是唱老百姓的话,让他们觉得‘这歌说的是我’。”

作曲肖白的旋律更绝,前奏一起,那股黄土高原的风就从耳朵里吹进来——不是刻意的“民族风”,而是把信天游的苍劲、说唱的洒脱,揉成了朗朗上口的调子。刘欢后来在采访里笑:“这歌好唱也不好唱,既要唱出‘山’的倔,又要唱出‘水’的韧,得找到老百姓心里的那个‘劲儿’。”

刘欢和杭天琪:两棵“长在不同山头的树”

很多人说,山不转水转最绝的是刘欢和杭天琪的嗓音。刘欢当时刚唱完少年壮志不言愁,已经是“内地乐坛一哥”,声音像大江大河,开阔又厚重;杭天琪以西北风成名,我热恋的黄土高原里那股野劲儿,让她被称为“女高音里的刀子”。

可在这首歌里,两人没“抢戏”。刘欢开头的“山不转那水转”,像稳重的大山托着天;杭天琪接的“水不转那云转”,是灵动的流水裹着云。两个声音一碰,没有违和感,反而像陕北的老夫老妻,你一句我一句,把日子里的磕磕绊绊唱成了暖。

更难得的是,当时的录音条件没那么先进,他们没修音,没和声叠加,就是在录音棚里一遍一遍磨。杭天琪后来回忆:“刘欢哥总说‘别端着,咱就当是胡同口的大喇叭喊’,我唱到‘没翻不过的山’时,嗓子劈叉了,他拍着我背说‘就这样,真!’”这种“不完美里的真”,反而成了歌的灵魂。

30年后再看:为什么“敢唱真”的歌总带着光?

现在的乐坛,技术越来越先进,修音能把每个音修得“珠圆玉润”,可为什么翻出山不转水转,还是觉得“贴”?我想,是因为它没想着“讨好谁”。刘欢的歌里有文人的耿直,杭天琪的声里有百姓的韧劲,两个人凑在一起,唱的不是技巧,是“人味儿”。

就像歌词里说的“命运拧成一股绳,再难也要往前奔”。30年前,听这首歌的人刚经历改革开放的阵痛,听着听着就红了眼眶;30年后,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那句“水不转那心也转”,还是能给一股子力气。

前几天刷到老视频,刘欢和杭天琪在台上合唱这首歌,两人头发都白了,唱到“山不转水转”时,相视一笑——那笑里有岁月,有默契,更有“当年我们唱的是真,现在听的人心里也是真”的坦然。

原来啊,经典从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是把老百姓的心揉碎了,唱成一句词,一段旋律,藏在时光里,等着哪天某个黄昏,你突然听见,心里“咯噔”一下,想起自己也曾是那个“跟着哼”的人。

如今再听山不转水转,还是会想起那个没有滤镜的年代,想起两个歌者用最真的声音,唱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或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山会老,水会转,但那些藏在旋律里的人间烟火,永远不会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