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娱乐圈里“实力派”这个词,刘欢和李玉刚绝对能排进前列。一个是从上世纪80年代火到现在的“音乐教父”,歌声里裹着岁月的醇厚;一个是半路出家却凭“雌雄同嗓”惊艳乐坛的“跨界奇才”,戏腔一开口就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两人八竿子打不着?可偏偏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他们撞出了让人眼眶发热的故事——刘欢那双挑剔的眼睛,对着李玉刚时竟总带着几分“纵容”;而素来低调的李玉刚,提起刘欢时眼里的光,藏都藏不住。这二十年的交集里,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情?
先聊聊这两人的“出身”,你才知道他们的相遇有多难得。刘欢是谁?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歌坛的“定海神针”,当年弯弯的月亮一响,火遍大江南北,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有个“Liu Huan”。他玩的是“学院派”,手里的音乐既有技术流的精准,又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更难得的是,骨子里那股“不媚俗”的劲儿——当年为了给北京人在纽约配千万次的问,硬是把摇滚和美声揉出了新意,愣是让流行歌有了“史诗感”。
再看李玉刚。这哥们儿的经历简直是一部“逆袭爽文”:吉林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连钢琴都没见过,偏偏对戏曲着了迷。20岁揣着200块钱闯北京,住过地下室,端过盘子,洗过厕所,最惨的时候连盒饭都吃不起。可就是这双端过盘子的手,硬生生把“男旦”唱进了大众视野——2010年春晚新贵妃醉酒一播出,他穿着戏服,用真假声切换着唱“爱恨就在一瞬间”,多少观众盯着电视屏幕愣是没反应过来:这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雌雄同嗓”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没有名师指导,全靠对着京剧磁带一遍遍模仿。
你说,一个站在金字塔尖的“学院派泰斗”,一个摸爬滚打出来的“草根逆袭者”,本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可偏偏在2016年的中国好声音舞台上,他们撞了个满怀。
那会儿李玉刚已经靠新贵妃醉酒火了几年,但总有人说他“花瓶”,唱功是“包装出来的”。他心里憋着一口气,报名参加好声音,就想让所有人看看:他的“雌雄同嗓”,不是靠扮相,是真有本事。
轮到他演唱时,选了一首自己写的刚好遇见你。前奏一起,他没先亮高音,而是用温润的男声缓缓唱道:“因为总会念起,所以害怕忘记”,像是在给观众讲故事。直到副歌部分,戏腔突然拔高——“啊~幸好遇见你”,那声音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瞬间激起千层浪。台上的那英直接拍大腿,周杰伦眯着眼睛直点头,连向来严谨的杨坤都忍不住跟着点头。
可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导师席最左边的刘欢。
刘欢摘下标志性鸭舌帽,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上的李玉刚。等李玉刚唱完,他没有急着点评,而是沉默了几秒,忽然开口:“我刚才在想,这么好的嗓子,这么有想法的演绎,怎么会有人说是‘包装’呢?”
全场安静,李玉刚的呼吸都顿住了。
刘欢往前倾了倾身子,声音里带着几分严肃,也藏着一丝笑意:“你知道吗?我刚开始听你的歌,也觉得‘哦,这是戏曲元素’。但今天听你唱刚好遇见你,我忽然明白了——你不是在‘用戏曲唱流行’,你是把流行变成了你的衣裳,然后穿着这件衣裳,把戏曲里的灵魂给带了出来。这种‘融合’,不是拼凑,是长在一起的。”
说完,他转过身,对着其他三位导师说:“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找的歌手。”
后来节目播出时,这段视频被剪了进去,弹幕直接炸了:“刘欢老师居然这么夸人?”“没想过李玉刚能入刘欢的法眼。”“这点评,比‘有态度’有说服力多了!”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特别对待”的背后,藏着刘欢对李玉刚多年的关注。有次后台采访,刘欢被问到为什么会“偏心”李玉刚,他笑了笑,说了句实在话:“我见太多‘有嗓子没想法’的人,也见过‘有想法没功底’的人。李玉刚不一样,他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既有戏曲的根,又有流行的魂,这种歌手,几十年也出不了一个。”
这话后来被李玉刚知道了,他在一次采访里偷偷红了眼眶:“刘欢老师说我‘有魂’的时候,我差点哭出来。你知道对于一个‘草根歌手’来说,最怕什么吗?怕别人说你‘没根基’。是他,第一个告诉观众:我的根,很稳。”
其实他们的交集,远不止好声音。2018年,李玉刚筹备自己的国风演唱会,后台团队翻了无数资料,想找一首既有古典韵味又能体现“跨界”精神的主题曲。制作人推荐了李叔同的送别,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李玉刚急得在后台团团转,忽然想起刘欢之前提过:“中国音乐的未来,不在‘西化’,也不在‘复古’,而在‘打通’——让古典的魂住进现代的壳子里。”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刘欢发了条微信,附上了自己的改编思路。没想到刘欢第二天就回了电话,开门见山说:“我看了你的编曲,想法很好,但副部分的旋律太‘满’了,戏曲的留白没了。”
那通电话打了两个小时,刘欢从旋律编排到配器选择,连笛子的哪个音该加颤音都一一指点。最后他说:“你记住,戏曲和流行融合,不是‘你唱一句我唱一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水墨画,留白的地方,才最有味道。”
后来那场演唱会上,李玉刚唱改编版送别时,特意在结尾加了一句戏腔:“人生难得是欢聚……”声音飘出去老远,台下观众忍不住跟着哼唱。演出结束后,他在朋友圈发了张后台照片,配文是:“感谢恩师刘欢,让我明白,真正的‘融合’,是让每个音符都长在心里。”
更让人动容的是,李玉刚成名后,很多人劝他“多上综艺,多接代言”,赚得更多。他每次都摇头:“我小时候在工地搬砖,做梦都想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上唱戏。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我得对得起自己嗓子里的‘魂’。”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国风工作室,收了几个徒弟,每次见面都要讲刘欢说的那句话:“别学别人怎么唱,先想清楚你想唱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歌里就有什么。”
而刘欢呢?这几年很少出现在综艺上,除了偶尔开个音乐会,就是带学生、整理老唱片。有次采访,记者问他:“现在乐坛新人辈出,有没有哪个歌手让你觉得‘后生可畏’?”他想都没想,说了句“李玉刚”。然后补了一句:“他让我看到,中国音乐不是‘老人在守’,是‘年轻人在闯’——这种闯,不是瞎闯,是带着筋骨和血脉的闯。”
说到底,娱乐圈最缺的是什么?是流量?是话题?都不是。是刘欢和李玉刚这样的“真情”——不为名利互相吹捧,只为艺术彼此成就。刘欢不缺夸奖,但他愿意为李玉刚的“坚守”发声;李玉刚不缺资源,但他愿意为刘欢的“真知”低头。
如今十几年过去,刘欢依然是那个戴着鸭舌帽、抱着吉他的“老顽童”,李玉刚依然是那个穿着长衫、唱着戏腔的“追梦人”。他们就像乐坛的两棵树,一棵扎根深土,枝繁叶茂;一棵迎着朝阳,努力生长。根和枝叶或许不常触碰,但都知道彼此的存在,都在为同一片天空遮风挡雨。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娱乐圈没真情了”,不妨想想刘欢在好声音台上望着李玉刚的眼神,想想李玉刚提到恩师时颤抖的声音——有些情谊,从来不是炒作能炒出来的;有些真情,藏在每一次“我懂你”的眼神里,藏在每一次“我想帮你”的行动里,藏在几十年不变的“对艺术较真”的劲儿里。这或许就是娱乐圈最珍贵的“真”——不欺初心,不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