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你见过能“用声音演角色”的歌者吗?刘欢和徐梵溪这次合作,算是把“剧透”做成了艺术?

最近刷剧的观众应该都发现了个“新鲜事”:某部都市家庭剧里,那个总被说“看着就心疼”的单亲妈妈,眼神里藏着的韧劲和絮叨背后的温柔,竟然和片尾曲里那把苍又暖的嗓子,莫名“对上”了。有人扒出演唱者是刘欢,而扮演妈妈的演员叫徐梵溪——这组合,初听意外,细想竟像块拼好了的玉,严丝合缝。

刘欢和徐梵溪合作

刘欢的“人歌合一”:早不只是“唱”歌,更是“扛”故事

提到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好汉歌里的“大河向东流”或千万次地问里的“圆圈圆圆圈”。但说实话,要是只把他归在“唱高音的”里,真小瞧了这位乐坛“活化石”。

刘欢和徐梵溪合作

你品品他给甄嬛传唱的凤凰于飞,那句“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不是用技巧堆出来的华丽,是把自己揉碎了,替甄嬛把半生的委屈和不甘,都唱成了叹息。还有北京人在纽约里的千万次地问,那嗓音里的唏嘘,哪是“唱”出来的?分明是“砸”进听众心里的。

这次给徐梵溪演的妈妈配OST,据说是他主动跟制片方磨的:“这演员的眼神,我一看就懂——不是那种‘苦情戏式’的哭,是心里有根弦绷着,再难也不松的劲儿。这种声音,我得用‘稳’的底子,带点‘裂’的感觉,像旧棉袄里絮的丝,看着糙,贴身暖。”

老刘对“角色和音乐的联结”这事儿,向来较真。二十年前给胡杨女人写歌,跑去沙漠里住半月,就为了听牧民唱的“长调”;五年前给山海情配花儿,把西北方言的“土味”和美声的“洋气”捏在一起,愣是把“贫瘠”唱出了“希望”。这回和徐梵溪合作,与其说是“歌者给演员配乐”,不如说是“两个懂生活的人,一起给普通人的故事‘盖房子’”。

徐梵溪的“藏戏式演技”:她演的妈妈,像你隔壁的王姨

再说说徐梵溪。这名字听着耳熟,但很多人说“想不起脸”——直到你看到她演的人世间里的郑娟,或者我的前半生里的罗群前妻薛甄珠(不是说她演坏,是她能让观众又恨又同情,后劲大)。

她的戏,从来不靠“爆发式哭戏”博眼球。就说这次演的单亲妈妈,孩子生病住院,她趴在病床边睡,镜头给到手肘磨出的红印;跟前夫吵架,嘴唇哆嗦半天,最后憋出一句“你能不能别再折腾孩子了”,眼泪没掉,但眼角的纹路里,全是熬了十年的夜。

有人说她“演技慢”,其实是“真”。刘欢在采访里提过:“我听她试戏,没一句台词是‘演’出来的。她说孩子挑食,语气里那种又烦又宠的劲儿,跟我女儿小时候跟我撒娇,一模一样。好的演员,能把生活的‘毛边’都演出来,这种‘毛边’,音乐最配。”

确实,徐梵溪的角色,总带着“生活压出来的褶子”。但不是“惨兮兮”的褶子,是像老树皮,纹路深,却结实。刘欢的歌声,也刚好是这种“带着褶子的暖”——不高亢不华丽,像冬天的太阳,晒在身上,不烫,但能渗进骨头缝。

当“国民嗓子”遇上“国民妈妈”,这OST为啥能“火出圈”?

很多人好奇:刘欢和徐梵溪,一个主内(音乐圈)一个主外(影视圈),八竿子打不着,怎么会突然凑一块儿?

其实这事儿,早有预兆。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满足“歌是歌,剧是剧”了——多少人刷剧时,听到片尾曲直接跳?就因为音乐和角色“割裂”,像给古装侠客唱摇滚,违和。

而这回的合作,偏就打中了“观众要的‘真实’”。徐梵溪演的妈妈,不是“超人妈妈”,是会崩溃、会偷偷哭、但第二天给孩子梳头时,会笑着把眼泪抹掉的普通人;刘欢唱的歌,也不是“神曲”,歌词里都是“凌晨三点挂号的长队”“孩子睡着后偷偷抹的眼泪”——哪一句,不是普通人的日子?

有年轻观众在社交平台说:“我妈住院那几天,我循环这首歌,突然就懂了徐梵溪演的妈妈为什么总说‘没事,我扛得住’——不是坚强,是因为扛不住也得扛。” 这种“音乐替角色说了没说出口的话”,大概就是合作最值钱的地方。

说到底,好音乐和好演员,从来都像熬汤,得用真材实料慢慢炖。刘欢的嗓子,炖了半辈子的“人间烟火”;徐梵溪的演技,熬了十几年的生活“真味”。两人一碰,出来的不是“流量爆款”,是能让普通人“照见自己”的作品。

所以你说,这算不算娱乐圈的“反向操作”?当别人追着流量跑时,他们偏回头捡“故事”。至于这歌和这剧能火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当片尾曲响起,徐梵溪的角色再次出现在屏幕上,你会突然想起:哦,原来成年人的世界里,最动人的不是“完美”,而是“我懂你的不容易”。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