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选秀节目缺了刘欢,就少了什么?

这几年选秀节目像割韭菜似的一茬茬长出来,导师阵容换得比选手还勤,有人靠犀利言论刷屏,有人用话题体质撑流量,可每当观众讨论“哪位导师最懂音乐”,刘欢的名字总会被拎出来。说他“不搞综艺感”,却偏偏能让选手红了眼眶;说他“太较真”,可业内都懂:现在的选秀舞台,缺的就是他这股“把音乐当回事”的劲儿。

刘欢 选秀节目

音乐圈的“定海神针”:不是谁都能当“刘欢式”导师

说起刘欢,标签从来不少:“音乐教父”“内地乐坛活化石”“大学教授”……但这些头衔背后,是他四十多年来对音乐的死磕。5岁学琴,10岁登台,大学拿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后来把流行、民族、古典揉碎了做成自己的风格——弯弯的月亮里的人间烟火,千万次的问里的史诗感,从头再来里的韧性,没有一首不是“熬”出来的。

刘欢 选秀节目

这样的资历,放在选秀导师席上,本身就是一种底气。有些导师靠“听感”点评,他偏要“掰开了揉碎了”:选手气息不稳,他能说出“横膈膜要像弹簧,你现在是生锈的”;编曲花哨,他会皱眉“别让伴奏盖过人声,音乐是唱给人听的,不是唱给设备听的”。有次中国好声音里,学员唱了首冷门民谣,别人还在夸“有情感”,刘欢直接指出“第三句转调时喉头紧张了,你心里没完全信这首歌”——不是挑刺,是让你知道“音乐这事儿,来不得半点虚假”。

选秀舞台上的“清流”:不抢戏,只“救戏”

现在的综艺生态里,“导师人设”比“专业素养”更吃香。有人要当“毒舌”,有人要扮“慈爱”,刘欢却像个闯入流量场的老派匠人:不抢镜头,不炒话题,就守着那块音乐阵地。

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那英高调泼辣,杨坤每次开口必提“我当过歌手”,刘欢坐在中间,话不多,句句在点子上。有个学员唱摇滚,用力过猛吼破了音,其他评委还在犹豫,刘欢直接举手:“我给你个建议,摇滚不是喊,是‘把字砸进观众心里’,你试试把音量放一半,用气顶着唱。”后来这学员改了唱法,直接晋级——后来很多人说:“要不是刘欢,那嗓子的摇滚路就毁了。”

他最“反综艺”的一点,是敢让选手“慢下来”。有个年轻选手急着展示高音技巧,唱得面目狰狞,刘欢按住暂停键:“你等会儿,这首歌你想表达什么?是你追不到的女孩,还是你逝去的青春?技巧是衣服,你得先有‘人’,衣服才能穿出味道。”那选手当场愣住,后来重唱时,眼眶红了,反而让所有人都听懂了歌里的故事。

现在选秀节目最缺的,不就是这种“让音乐回归本质”的较真吗?选手比谁的眼泪多,观众比谁的话题大,只有刘欢会说:“我们先别着急‘红’,先问问自己‘歌有没有立住’。”

比“造星”更重要的:给行业留颗“真音乐的种子”

有人问:“选秀节目本来就是娱乐,刘欢那么认真,是不是太‘轴’了?”可看看现在娱乐圈的风气:流水线偶像,快餐式作品,很多选手还没学会“怎么用唱歌讲故事”,就被推着去接综艺、拍广告,最后沦为“数据明星”。

刘欢偏不信这个邪。有次带了个农村出身的学员,基础差但音色干净,其他导师觉得“没潜力”,刘欢却坚持留下:“他的声音里有泥土味,现在城里听不到这个了。”后来他每天给学员加练,从咬字练到情感表达,最后学员虽然没拿冠军,但签了个独立音乐公司,现在每年都能出几首原创小曲,粉丝不多,但个个都说“听着踏实”。

“选秀不是‘造星工厂’,是‘音乐的育苗棚’。”刘欢不止一次在采访里说。他想的从来不是“捧出下一个顶流”,而是“让真正爱音乐的人,能在这条路上走远点”。所以他会拒绝为了收视要求选手“唱口水歌”,会自己掏钱帮学员买音乐设备,甚至会把自己的演出机会让给有潜力的新人——这哪是在“选秀”,分明是在“传道”。

说到底,选秀节目需要刘欢什么?

需要他的“不妥协”:在流量面前,守住音乐的标准;

需要他的“真诚”:把选手当“未来的音乐人”,不是“综艺的工具人”;

更需要他的“清醒”:让观众明白,好的选秀不该只有“一夜爆红”的泡沫,更该有“细水长流”的热爱。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靠话题火的导师”,也见过太多“靠人气红的选手”,可每当刘欢坐在导师席上,你总会想起选秀节目最初的样子——那些为了一个音准练到凌晨的选手,那些听着歌声红了眼眶的观众,那些关于“音乐能改变生活”的期待。

所以啊,选秀节目缺了刘欢,缺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导师,而是一面照妖镜:照出浮躁,也照出初心。毕竟在这个“速食娱乐”的时代,愿意像他一样“慢慢来”,把音乐当回事的人,真的不多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