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为何低调现身南昌大学?那个拒绝99%综艺的歌坛"活化石",到底在和年轻人聊什么?

南昌大学的梧桐道上,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黄叶,落在深灰色的夹克肩上。来人没戴墨镜,没带助理,推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车篓里装着几本翻旧的乐谱,正和身边的学生边走边聊,笑声爽朗。直到有同学认出他低沉的嗓音:"哎?这不是刘欢吗?"人群才炸开——那个很久没在综艺里露面的歌坛老炮儿,怎么突然出现在了南昌大学?

刘欢 南昌大学

从"春晚常客"到"校园路人",他到底在躲什么?

在大众印象里,刘欢几乎是"国民歌手"的代名词。弯弯的月亮唱哭一代人,好汉歌点燃武侠魂,从北京奥运会到春晚舞台,他的嗓音早就刻进几代人的DNA里。但这些年,他却成了娱乐圈的"隐士":拒绝几乎所有音乐真人秀,很少参加商业活动,连社交平台都常年停更,偶尔发条动态,也是关于某个冷门学术话题或者自家猫咪。

刘欢 南昌大学

"你们是不是以为我退休了?"去年一次采访,他自嘲道,"其实一直没闲着,就是不想把时间花在'重复表演'上。"这次来南昌大学,既没有华丽宣传,也没有媒体跟拍,甚至很多本校学生都是偶遇才知道——原来那个叱咤乐坛30年的人,愿意花一个下午,在音乐学院的琴房里和00后聊"怎么把传统音乐做出新味道"。

不是"导师"是"学长",他和学生聊了三个小时的"笨办法"

刘欢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小林至今记得那天下午的场景:"刘欢老师推门进来时,我们都愣住了,他说'别喊老师,我比你们早毕业30年,是学长'。"他没有准备讲稿,直接坐在钢琴前,弹了两句好汉歌,突然问:"你们知道这段旋律里藏着哪个地方戏曲的元素吗?"

三个小时的座谈,没人念稿,没人提数据,全是细节。他会为一首学生创作的民谣指出"第二句的转音可以试试蒙古长调的颤",也会分享自己年轻时为写千万次的问泡在音乐图书馆查资料,"那时候没有搜索引擎,我就是对着老唱片一句一句听,记旋律,记配器,记歌手的呼吸节奏。"

有学生问:"现在AI都能作曲了,我们学音乐的还有意义吗?"刘欢沉默片刻,笑出眼角的皱纹:"AI能算出和弦走向,算不出作曲家失恋时的眼泪。你们要做的不只是'会音乐',是'懂音乐'——懂根在哪,懂人心在哪。"

为什么是南昌大学?这所大学的"音乐基因"藏不住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南昌大学虽然以理工科见长,但音乐学院藏着不少"宝贝"。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赣南采茶戏传承基地",每年都有学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老腔;有学生用电子音乐改编八月桂花遍地开,把传统民谣做成年轻人喜欢的国风电子曲风;甚至还有个乐队,用方言唱江西老家的童谣,去年在校园音乐大赛里拿了奖。

"这些让我感动。"刘欢在座谈上说,"有些老歌手总说'年轻人不爱听传统音乐',我觉得不是问题,是你们没把好东西递到他们手里。"这次来,他其实带着一个小任务:帮南昌大学音乐学院的"非遗音乐实验室"对接资源,让更多采茶戏、赣南民歌的录音能被数字化保存,"这些声音比任何流量明星都珍贵,它们是江西的根。"

娱乐圈不缺"流量",缺把心沉下来的"匠人"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一夜爆红的"顶流",也看过无数"综艺咖"忙着换话题、固人设。但刘欢像是一股清流——他会为了配器细节反复修改一首歌,会花三年时间打磨甄嬛传的原声带,会拒绝天价代言只因为"不喜欢那个产品的调性"。

有人说他"跟不上时代"了,可看看南昌大学的学生们围着他要签名的样子就知道:真正的好音乐,从来不会过时;愿意用心做事的人,永远会被人记得。

临走时,刘欢推着单车离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有学生追上去问:"您下次还来吗?"他回头笑:"等你们做出让全国惊艳的歌,我一定来听。"

或许,这就是娱乐圈最该有的样子:有人追光,就有人守根;有人争流量,就有人留作品。而刘欢,那个用半辈子唱歌的人,还在用最"笨"的方式,把音乐的种子种进年轻人心里。

毕竟,能让真正的艺术活下来的,从来不是热搜,是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